【壓縮機網】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VR技術、區塊鏈、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邊緣計算等新技術變革將帶來的制造業創新發展機遇。未來5年將是數智化基礎設施加快“安裝”和服務交付、企業數智化轉型搶先加速彎道超車的窗口期。
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說到,中國將力爭碳排放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新發展格局為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數字化轉型提速提供了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加快行業洗牌的步伐。
一、智能制造三大場景
智能制造有三大場景:數字工廠、數字營銷服、數智產業鏈(見圖1)。
1.數字工廠
以數據驅動的智能工廠,提升企業運營管理、制造與工藝管理、生產過程管控、設備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全面提升工廠的精準決策能力以及協作與運營效率。前提是數據必須是真實來源于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工廠的數據,如果從其它行業照搬數據,就會南轅北轍,謬以千里。
2.數字營銷
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歸屬于通用機械,雖然行業不大,但服務于各行各業。其營銷手段與生活快消品不同,也與其它工業產品有區別,有獨特的行業營銷方式。因此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利用有一定的行業特點,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
a) 在營銷側:從客戶數據匯集、客戶畫像建立、線索管理等三方面入手,建立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新營銷手段并精細化管理客戶。
b) 在銷售側:通過數字平臺連接客戶與經銷商,推動壓縮空氣系統設備銷售過程標準化,提升銷售效率。
c) 在服務側:通過數字平臺對不同廠商的設備全面連接和管理,由此需提升服務能力和場景定制化能力,進而打造出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差異化的服務壁壘。
3.數智產業鏈
通過數字平臺,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從采購源頭到市場終端有大量可優化環節,可促使整個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產業鏈降本提效(見圖2)。
二、智能制造三大趨勢
1.精益制造成為許多制造企業的數字化目標;
2.協同工具可以提高決策與執行效率(見圖3);
3.數字化精準營銷可以識別用戶需求,捕捉市場機會(見圖4)。
三、工業發展歷程
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產業。其中農業是基礎,工業是核心,工業和農業共同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到目前為止,工業發展經歷了四次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利用水力或蒸氣實現工廠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采用電力實現自動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廣泛采用電子與信息提高了自動化控制程度;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物聯技術和大數據實現無人工廠(見圖5)。
工業4.0即以全方位的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這也是繼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在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提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讓需求方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工業4.0”項目三大主題非常適合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生產的提升、轉型和降本增效,同時也是實現行業領先及產業引領的機會。
四、《“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目的是在十四五期間把我國建設成制造強國,智能制造發展水平關乎我國未來制造業的全球地位。發展智能制造,對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數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見圖6)。
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在近十年內,已經完成了產品的升級換代,但在壓縮空氣的品質與節能方面暫時還沒有顛覆性技術和產品,依靠智能制造來提高行業水準及品牌打造將是未來十年的趨勢。
五、全球趨勢推動
1.制造業新一輪變革已開啟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以智能制造為主體的工業領域的革新成為各國新一輪競爭的主陣地。
一直以來,我們的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像其它產業一樣,都是在國際發達和國外著名品牌的引領下發展和壯大。新的一輪制造業變革開啟,正是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彎道超車和與國際大牌抗衡的最佳時機。
2.智能制造的成效與挑戰
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開始消失,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也一樣。勞動力紅利的消失,螺絲刀工廠簡單粗暴的裝配,換湯不換藥的模仿及門檻低下的無序競爭,將會是國家、地區、行業洗牌的時候了。唯有實現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智能制造,才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3.抓住智能系統這一核心關鍵
我國企業絕大多數離真正的智能化還相差甚遠,工程建模、機器學習和智能系統架構開發等核心領域上無法實現突破,就不能實現真正的智能制造。
我國的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還較落后,一半以上的企業還停留在工業1.0或2.0。且一些企業,不說智造,就連制造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未來的機遇
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有著發展高端制造業的豐厚土壤。
據統計,2021智能制造創新 top100基本都是國企和市場大的行業龍頭企業。
在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制造業,我國較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起步晚、起點低,且絕大部分企業是私企,無論是技術研發、制造工藝、市場話語權還是企業實力較國際發達地區企業都有較大的差距。如何能迎頭趕上或彎道超車,將取決于對智能制造的機遇把握。
六、壓縮空氣的重要性
在工業領域,壓縮空氣通常與電力、天然氣和水被稱為四大公用事業,也是三次能源,以電產氣為主,在發達國家或地區,其耗電量占工業用電量8~13%。
但是壓縮空氣具有清潔能源和環境效益,是其它三項不可替代的。壓縮空氣成為各種應用和過程提供動力的首選能源,具有下列明顯的特點:
a) 清晰透明,輸送方便,沒有特殊的有害性能。
b) 沒有起火危險。
c) 不怕超負荷,能在許多不利環境下工作。
d) 空氣在地面上到處都有,取之不盡。
2021年度全國工業用電量5.5億億千瓦時,壓縮空氣用電量按10%計算,就達5509億千瓦時。
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是一個對所有國家的經濟都有很大貢獻的重要行業。制造業的創新發展倒逼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同時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的創新和發展也給了制造業更多的解決方案。
壓縮空氣的品質為高端制造業保駕護航,同時壓縮空氣的節能和儲能也為全球雙碳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七、壓縮空氣系統設備
所有空氣壓縮機、壓縮空氣凈化設備、儲氣罐、壓縮空氣送氣管路、閥門及與壓縮空氣相關的輔助設備所組成的總體稱為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見圖7)。
八、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現狀
1.地域分布
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無論是供方(生產、銷售、服務)還是需方,都主要位于經濟發達沿海地區(江、浙、滬、閩、粵)。這幾年,山東臨沂,河北任丘,安徽池州,湖南邵陽,江西贛州、撫州、萍鄉等地也建起了不少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新廠。
但是大部分大型、高壓力、高端等技術含量高,利潤豐厚的壓縮空氣系統設備仍掌握在國際著名品牌手中,通過進口或獨資占據著市場頂端。國內如陜鼓,沈鼓,杭氧等企業主要在空分和石化行業。
2.市場定位
整個壓縮空氣設備市場需求就像正三角型,高端需求畢竟是少數,但設備質優價高利潤好;中低端需求占據了市場需求的大部分,設備商需要靠批量來生存和發展(見圖8)。
3.四個同質化
整個壓縮空氣設備行業都存在四個同質化現象:同質化市場,同質化產品,同質化生產,同質化銷售。因此大部分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紅海一片(見圖9)。
4.智能制造難
中國制造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于協作的模式,無論產業鏈上下游,還是企業內部、外部都有大量的協作。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制造商大多是組裝廠,沒有核心技術和技術沉淀,所以無論是技術、品控還是管理水準,大多都缺乏長遠規劃,其供應鏈的生產廠商也參差不齊。
因此,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生產商的數字化轉型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綜合性服務商規模不足、核心技術人才供給匱乏、數據管理規范尚不明晰等痛點、堵點。用一個字來概括:“難”,其原因在于:
1) 早期信息化轉型不順利,使之不敢繼續投入。
2) 滿足于當前現狀,不愿改變。
3) 難以找到數字化轉型的著手點。
4) 最主要的是沒有正確的設計方法、規范工藝實施和準確數據統計。
這些都是阻礙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數字化轉型的攔路虎,沒有一就沒有二,這也是被行業拋棄的根源。
5.“第二曲線”的來臨
數字化有兩種使命:一是找到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生產企業的短點、痛點和堵點,進行打通、鏈接及優化;二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培養數字化基因,從而發現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生產企業業務增長的“第二曲線”(見圖10)。
如今,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及企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如果不進行數字化智造,將很快進入衰敗期。如果想進入第二曲線,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實現:
1) 生產管理智能化;
2) 運營管理智能化;
3) AR(增強現實)技術;
4) 新技術的利用。
6.智能制造先行者
在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這幾年已經涌現出了先知先覺的先行者,通過經營手段,精益管理和技術創新的數字化轉型,實現規模空間、成本空間和溢價空間的突破(見圖11)。
在紅海一片的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市場,企業如果沒有居安思危的理念,沒有向上發展的動力,很快就會被經濟浪潮拍死在沙灘上。每年可以看到不少品牌的崛起,同時也聽到許多老品牌舉步維艱,甚至關門倒閉。
<注:本文未完待續,更多精彩見下期——>
來源:本站原創
【壓縮機網】5G、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VR技術、區塊鏈、智能制造、工業互聯網、能源互聯網、邊緣計算等新技術變革將帶來的制造業創新發展機遇。未來5年將是數智化基礎設施加快“安裝”和服務交付、企業數智化轉型搶先加速彎道超車的窗口期。
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說到,中國將力爭碳排放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新發展格局為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數字化轉型提速提供了戰略機遇期,同時也是加快行業洗牌的步伐。
一、智能制造三大場景
智能制造有三大場景:數字工廠、數字營銷服、數智產業鏈(見圖1)。
1.數字工廠
以數據驅動的智能工廠,提升企業運營管理、制造與工藝管理、生產過程管控、設備管理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全面提升工廠的精準決策能力以及協作與運營效率。前提是數據必須是真實來源于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工廠的數據,如果從其它行業照搬數據,就會南轅北轍,謬以千里。
2.數字營銷
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歸屬于通用機械,雖然行業不大,但服務于各行各業。其營銷手段與生活快消品不同,也與其它工業產品有區別,有獨特的行業營銷方式。因此數據的采集,分析和利用有一定的行業特點,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體現:
a) 在營銷側:從客戶數據匯集、客戶畫像建立、線索管理等三方面入手,建立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新營銷手段并精細化管理客戶。
b) 在銷售側:通過數字平臺連接客戶與經銷商,推動壓縮空氣系統設備銷售過程標準化,提升銷售效率。
c) 在服務側:通過數字平臺對不同廠商的設備全面連接和管理,由此需提升服務能力和場景定制化能力,進而打造出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差異化的服務壁壘。
3.數智產業鏈
通過數字平臺,打通上下游產業鏈協同,從采購源頭到市場終端有大量可優化環節,可促使整個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產業鏈降本提效(見圖2)。
二、智能制造三大趨勢
1.精益制造成為許多制造企業的數字化目標;
2.協同工具可以提高決策與執行效率(見圖3);
3.數字化精準營銷可以識別用戶需求,捕捉市場機會(見圖4)。
三、工業發展歷程
農業、工業和服務業被稱為人類社會的三大產業。其中農業是基礎,工業是核心,工業和農業共同為服務業的發展創造條件。
到目前為止,工業發展經歷了四次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是利用水力或蒸氣實現工廠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采用電力實現自動化;第三次工業革命是廣泛采用電子與信息提高了自動化控制程度;第四次工業革命利用物聯技術和大數據實現無人工廠(見圖5)。
工業4.0即以全方位的網絡化、智能化、綠色化為代表的新工業革命,這也是繼機械化、電氣化、信息化之后第四次工業革命。
工業4.0的概念最早出現在德國,在2013年的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正式提出,其核心目的是為了提高德國工業的競爭力,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
2015年5月,國務院正式印發《中國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進實施制造強國戰略。“工業4.0”項目主要分為三大主題:
一是“智能工廠”,重點研究智能化生產系統及過程,以及網絡化分布式生產設施的實現;
二是“智能生產”,主要涉及整個企業的生產物流管理、人機互動以及3D技術在工業生產過程中的應用等。該計劃將特別注重吸引中小企業參與,力圖使中小企業成為新一代智能化生產技術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同時也成為先進工業生產技術的創造者和供應者;
三是“智能物流”,主要通過互聯網、物聯網、物流網,整合物流資源,充分發揮現有物流資源供應方的效率,而讓需求方能夠快速獲得服務匹配,得到物流支持。
“工業4.0”項目三大主題非常適合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生產的提升、轉型和降本增效,同時也是實現行業領先及產業引領的機會。
四、《“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
八部門聯合印發《“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目的是在十四五期間把我國建設成制造強國,智能制造發展水平關乎我國未來制造業的全球地位。發展智能制造,對于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構建新發展格局,建設數字中國具有重要意義(見圖6)。
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在近十年內,已經完成了產品的升級換代,但在壓縮空氣的品質與節能方面暫時還沒有顛覆性技術和產品,依靠智能制造來提高行業水準及品牌打造將是未來十年的趨勢。
五、全球趨勢推動
1.制造業新一輪變革已開啟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以智能制造為主體的工業領域的革新成為各國新一輪競爭的主陣地。
一直以來,我們的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像其它產業一樣,都是在國際發達和國外著名品牌的引領下發展和壯大。新的一輪制造業變革開啟,正是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彎道超車和與國際大牌抗衡的最佳時機。
2.智能制造的成效與挑戰
因為新冠疫情的影響,許多傳統制造業的競爭優勢開始消失,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也一樣。勞動力紅利的消失,螺絲刀工廠簡單粗暴的裝配,換湯不換藥的模仿及門檻低下的無序競爭,將會是國家、地區、行業洗牌的時候了。唯有實現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智能制造,才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3.抓住智能系統這一核心關鍵
我國企業絕大多數離真正的智能化還相差甚遠,工程建模、機器學習和智能系統架構開發等核心領域上無法實現突破,就不能實現真正的智能制造。
我國的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還較落后,一半以上的企業還停留在工業1.0或2.0。且一些企業,不說智造,就連制造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4.未來的機遇
我國具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有著發展高端制造業的豐厚土壤。
據統計,2021智能制造創新 top100基本都是國企和市場大的行業龍頭企業。
在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制造業,我國較世界發達國家和地區起步晚、起點低,且絕大部分企業是私企,無論是技術研發、制造工藝、市場話語權還是企業實力較國際發達地區企業都有較大的差距。如何能迎頭趕上或彎道超車,將取決于對智能制造的機遇把握。
六、壓縮空氣的重要性
在工業領域,壓縮空氣通常與電力、天然氣和水被稱為四大公用事業,也是三次能源,以電產氣為主,在發達國家或地區,其耗電量占工業用電量8~13%。
但是壓縮空氣具有清潔能源和環境效益,是其它三項不可替代的。壓縮空氣成為各種應用和過程提供動力的首選能源,具有下列明顯的特點:
a) 清晰透明,輸送方便,沒有特殊的有害性能。
b) 沒有起火危險。
c) 不怕超負荷,能在許多不利環境下工作。
d) 空氣在地面上到處都有,取之不盡。
2021年度全國工業用電量5.5億億千瓦時,壓縮空氣用電量按10%計算,就達5509億千瓦時。
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是一個對所有國家的經濟都有很大貢獻的重要行業。制造業的創新發展倒逼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必須跟上時代的腳步,同時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的創新和發展也給了制造業更多的解決方案。
壓縮空氣的品質為高端制造業保駕護航,同時壓縮空氣的節能和儲能也為全球雙碳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七、壓縮空氣系統設備
所有空氣壓縮機、壓縮空氣凈化設備、儲氣罐、壓縮空氣送氣管路、閥門及與壓縮空氣相關的輔助設備所組成的總體稱為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見圖7)。
八、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現狀
1.地域分布
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無論是供方(生產、銷售、服務)還是需方,都主要位于經濟發達沿海地區(江、浙、滬、閩、粵)。這幾年,山東臨沂,河北任丘,安徽池州,湖南邵陽,江西贛州、撫州、萍鄉等地也建起了不少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新廠。
但是大部分大型、高壓力、高端等技術含量高,利潤豐厚的壓縮空氣系統設備仍掌握在國際著名品牌手中,通過進口或獨資占據著市場頂端。國內如陜鼓,沈鼓,杭氧等企業主要在空分和石化行業。
2.市場定位
整個壓縮空氣設備市場需求就像正三角型,高端需求畢竟是少數,但設備質優價高利潤好;中低端需求占據了市場需求的大部分,設備商需要靠批量來生存和發展(見圖8)。
3.四個同質化
整個壓縮空氣設備行業都存在四個同質化現象:同質化市場,同質化產品,同質化生產,同質化銷售。因此大部分市場競爭異常激烈,紅海一片(見圖9)。
4.智能制造難
中國制造業是一個高度依賴于協作的模式,無論產業鏈上下游,還是企業內部、外部都有大量的協作。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制造商大多是組裝廠,沒有核心技術和技術沉淀,所以無論是技術、品控還是管理水準,大多都缺乏長遠規劃,其供應鏈的生產廠商也參差不齊。
因此,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生產商的數字化轉型面臨諸多挑戰,包括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薄弱、綜合性服務商規模不足、核心技術人才供給匱乏、數據管理規范尚不明晰等痛點、堵點。用一個字來概括:“難”,其原因在于:
1) 早期信息化轉型不順利,使之不敢繼續投入。
2) 滿足于當前現狀,不愿改變。
3) 難以找到數字化轉型的著手點。
4) 最主要的是沒有正確的設計方法、規范工藝實施和準確數據統計。
這些都是阻礙壓縮空氣系統設備數字化轉型的攔路虎,沒有一就沒有二,這也是被行業拋棄的根源。
5.“第二曲線”的來臨
數字化有兩種使命:一是找到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生產企業的短點、痛點和堵點,進行打通、鏈接及優化;二是通過數字化技術培養數字化基因,從而發現壓縮空氣系統設備生產企業業務增長的“第二曲線”(見圖10)。
如今,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及企業已經進入成熟期,如果不進行數字化智造,將很快進入衰敗期。如果想進入第二曲線,可以通過以下四個方面來實現:
1) 生產管理智能化;
2) 運營管理智能化;
3) AR(增強現實)技術;
4) 新技術的利用。
6.智能制造先行者
在壓縮空氣系統設備行業,這幾年已經涌現出了先知先覺的先行者,通過經營手段,精益管理和技術創新的數字化轉型,實現規模空間、成本空間和溢價空間的突破(見圖11)。
在紅海一片的壓縮空氣系統設備市場,企業如果沒有居安思危的理念,沒有向上發展的動力,很快就會被經濟浪潮拍死在沙灘上。每年可以看到不少品牌的崛起,同時也聽到許多老品牌舉步維艱,甚至關門倒閉。
<注:本文未完待續,更多精彩見下期——>
來源:本站原創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