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6月26日,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在京組織召開二季度工業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座談會。來自產業智庫、重點企業以及鋼鐵、石化、機械、物流等11家行業協會代表就工業經濟運行走勢、焦點熱點問題以及影響產業健康發展的深層矛盾進行交流。
從與會代表提供的數據和現場討論看,盡管我國工業經濟仍面臨許多困難,但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變,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在形成,發展的韌性不斷增強,效益繼續轉好。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經濟運行中的深層矛盾和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原材料價格上漲、部分領域需求減弱等問題需要引起關注;鋼鐵、建材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存在;環保升級給行業發展帶來的壓力需要認真對待;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經營風險。
穩中向好態勢未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與1~4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從工業細分行業看,5月份,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6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態勢,增長面為87.8%。
其中,電子、汽車、電力、醫藥、煙草等主要行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以汽車為例,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汽車市場處處長丁燕的觀察,盡管4月下旬開始,汽車市場有所下滑,但是1~5月汽車形勢基本平穩,銷售收入和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長。
分產品看,在我國統計的596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368種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為61.7%。太陽能電池、光纖、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民用無人機等新興產品快速增長。鋼鐵、有色金屬、發電量等高耗能產品增長也有所加快。
以鋼鐵為例,1~5月,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含重復材)產量分別為30559萬噸、36986萬噸和4346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0.6%、5.4%和6.2%;全國粗鋼平均日產244.94萬噸,相當于年產粗鋼8.9億噸水平。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財務資產部副主任刁力在會上介紹,據協會初步統計,1~5月,會員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8萬億元,同比增長12.21%;實現利潤1072億元,同比增長1.44倍。“按照這個趨勢,今年全年的利潤仍將超過15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呈現下降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曹建海教授在會上分析,靠基建投入拉動增長不可持續,當前下降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可以把更多的資金用在完善體制機制,如信用制度、公平競爭、知識產權保護等軟環境建設上,這對經濟的良性發展更有好處。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工業經濟的運行處于景氣區間。綜合來看,工業經濟穩定運行勢頭鞏固,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包容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動力有效提升的結果,是一系列改革創新政策舉措持續發力的結果。
新動能不斷成長
與會代表還提到,中國經濟新動能正在不斷累積,代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的新產業不斷壯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帶動引領作用增強。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徐東華注意到,近年來,圍繞智能制造、3D打印、數控機床、遠程控制、傳感技術等產業的生態日趨活躍。他認為,一方面是產業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是企業轉型的壓力使然。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提升企業的運行質量。
聯想集團副總裁、s*席研究員田日輝表示,作為q*化工業智能的領先實踐者,聯想一手緊抓業務,通過可提供全價值鏈的賦能型產品來助力制造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另一手緊抓生態,通過工業大數據產業應用聯盟開放的生態系統,不斷吸引領域內的工業企業加入并開放數據,以形成中國工業大數據的核心競爭力。
總部位于德國的SAP公司是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的重要參與者,與徐工集團、寶鋼等均有良好的合作。該公司執行董事會成員、產品和創新負責人陸凱德表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很多跨國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對話式人工智能(AI)、區塊鏈和商務分析等先進技術,將助力企業變得更加智慧。
在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連續第五年高速增長,今年1~5月增速達到141%,已經連續4年成為q*z*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從本土品牌的表現看,盡管分化很嚴重,但以新能源為主打車型的企業表現亮眼。
隱憂加大經營風險
盡管工業經濟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但與會代表還提出,國際經濟政治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各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存在差異,分化日趨明顯,國際貿易形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此起彼伏,都加大了當前經濟運行的壓力。
從國內來看,產業轉型升級仍然面臨著許多難題需要突破,企業生產經營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長期存在的一些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與外部環境沖擊交織疊加,加大了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難度。
就當前工業生態鏈,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提醒,當前工業領域的景氣有相當大部分來源于上游產業,特別是從2016年第二季度開始,初級產品行業如原料、能源等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直接拉升工業經濟景氣度。然而,上游產業的景氣,對于下游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負面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以輕工行業為例,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信息統計部處長張涌濤在會上表示,輕工行業中有自行車、家電、照明器具等8個行業的利潤出現了負增長,主要是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曹建海則提出,我國內需潛力巨大,但在激發內需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多策并舉提高消費在拉動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
此外,一些增長較快的行業后期將面臨調整,如由于前期國內基礎建設規模較大,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工程機械迎來一波巨大的市場需求,這兩年呈現“報復性”反彈,但長期看是不可持續的,加之行業面臨的產能過剩、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受制于人等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行業需要提前謀劃應對策略。
從與會代表提供的數據和現場討論看,盡管我國工業經濟仍面臨許多困難,但穩中向好的態勢沒有變,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動能正在形成,發展的韌性不斷增強,效益繼續轉好。
值得注意的是,工業經濟運行中的深層矛盾和不確定因素依然存在,原材料價格上漲、部分領域需求減弱等問題需要引起關注;鋼鐵、建材等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存在;環保升級給行業發展帶來的壓力需要認真對待;國際貿易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加經營風險。
穩中向好態勢未變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5月,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9%,與1~4月持平,比上年同期加快0.2個百分點。從工業細分行業看,5月份,41個工業大類行業中,36個行業增加值保持增長態勢,增長面為87.8%。
其中,電子、汽車、電力、醫藥、煙草等主要行業實現兩位數以上增長。以汽車為例,根據國家信息中心經濟咨詢中心汽車市場處處長丁燕的觀察,盡管4月下旬開始,汽車市場有所下滑,但是1~5月汽車形勢基本平穩,銷售收入和出口均保持快速增長。
分產品看,在我國統計的596種主要工業產品中,有368種實現同比增長,增長面為61.7%。太陽能電池、光纖、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民用無人機等新興產品快速增長。鋼鐵、有色金屬、發電量等高耗能產品增長也有所加快。
以鋼鐵為例,1~5月,全國生鐵、粗鋼和鋼材(含重復材)產量分別為30559萬噸、36986萬噸和43467萬噸,分別同比增長-0.6%、5.4%和6.2%;全國粗鋼平均日產244.94萬噸,相當于年產粗鋼8.9億噸水平。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財務資產部副主任刁力在會上介紹,據協會初步統計,1~5月,會員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58萬億元,同比增長12.21%;實現利潤1072億元,同比增長1.44倍。“按照這個趨勢,今年全年的利潤仍將超過1500億元”。
值得關注的是,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呈現下降趨勢。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曹建海教授在會上分析,靠基建投入拉動增長不可持續,當前下降是合情合理的,也是必要的。可以把更多的資金用在完善體制機制,如信用制度、公平競爭、知識產權保護等軟環境建設上,這對經濟的良性發展更有好處。
與會代表一致認為,當前工業經濟的運行處于景氣區間。綜合來看,工業經濟穩定運行勢頭鞏固,質量效益穩步提高,發展的穩定性、協調性、包容性、可持續性進一步增強。這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發展質量、效率、動力有效提升的結果,是一系列改革創新政策舉措持續發力的結果。
新動能不斷成長
與會代表還提到,中國經濟新動能正在不斷累積,代表新一輪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的新產業不斷壯大,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帶動引領作用增強。
機械工業經濟管理研究院院長徐東華注意到,近年來,圍繞智能制造、3D打印、數控機床、遠程控制、傳感技術等產業的生態日趨活躍。他認為,一方面是產業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也是企業轉型的壓力使然。通過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提升企業的運行質量。
聯想集團副總裁、s*席研究員田日輝表示,作為q*化工業智能的領先實踐者,聯想一手緊抓業務,通過可提供全價值鏈的賦能型產品來助力制造業企業實現轉型升級;另一手緊抓生態,通過工業大數據產業應用聯盟開放的生態系統,不斷吸引領域內的工業企業加入并開放數據,以形成中國工業大數據的核心競爭力。
總部位于德國的SAP公司是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試點示范項目的重要參與者,與徐工集團、寶鋼等均有良好的合作。該公司執行董事會成員、產品和創新負責人陸凱德表示,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給很多跨國公司提供了巨大的市場機會,對話式人工智能(AI)、區塊鏈和商務分析等先進技術,將助力企業變得更加智慧。
在備受關注的新能源汽車領域,我國連續第五年高速增長,今年1~5月增速達到141%,已經連續4年成為q*z*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從本土品牌的表現看,盡管分化很嚴重,但以新能源為主打車型的企業表現亮眼。
隱憂加大經營風險
盡管工業經濟保持穩中向好態勢,但與會代表還提出,國際經濟政治形勢正在發生深刻復雜的變化,各國經濟增長內生動力存在差異,分化日趨明顯,國際貿易形勢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地緣政治風險此起彼伏,都加大了當前經濟運行的壓力。
從國內來看,產業轉型升級仍然面臨著許多難題需要突破,企業生產經營也受到多種因素的制約,長期存在的一些發展中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與外部環境沖擊交織疊加,加大了工業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難度。
就當前工業生態鏈,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提醒,當前工業領域的景氣有相當大部分來源于上游產業,特別是從2016年第二季度開始,初級產品行業如原料、能源等價格出現了大幅上漲,直接拉升工業經濟景氣度。然而,上游產業的景氣,對于下游制造業的可持續發展將產生負面影響,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以輕工行業為例,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信息統計部處長張涌濤在會上表示,輕工行業中有自行車、家電、照明器具等8個行業的利潤出現了負增長,主要是受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利潤空間受到擠壓。
曹建海則提出,我國內需潛力巨大,但在激發內需方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多策并舉提高消費在拉動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
此外,一些增長較快的行業后期將面臨調整,如由于前期國內基礎建設規模較大,以及“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工程機械迎來一波巨大的市場需求,這兩年呈現“報復性”反彈,但長期看是不可持續的,加之行業面臨的產能過剩、核心技術和零部件受制于人等問題一直未得到解決,行業需要提前謀劃應對策略。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