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2月11日,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國家電網公司等多家央企參與的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國家級產業聯盟——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宣告成立,表明我國氫能產業規?;⑸虡I化拉開帷幕。
中國氫能聯盟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國家電網、東方電氣、航天科技、中船重工、寶武鋼鐵、中國中車、三峽集團、中國一汽、東風汽車、中國鋼研等多家央企參與。
目前,申請加入聯盟的單位已多達50多家,主要是能源生產、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冶金材料等行業的大型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投資機構。
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科技部部長萬鋼、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等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事關我國能源發展戰略,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該聯盟的成立將從全產業鏈的角度,推動包括汽車、能源、化工、材料等行業之間的交流,合作與協同,對氫能產業的發展意義深遠。
面向未來的能源
氫能是高效清潔能源載體,具有許多無可比擬的特點。
一是清潔燃料,氫燃料使用中沒有廢氣也沒有碳排放,是零排放能源;
二是來源廣泛,可來自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也可來自石化、鋼鐵、冶金等工業流程中的副產品;
三是儲運便捷,適合大規模穩定儲存、持續供應、遠距離運輸、快速補充;
四是應用廣泛,氫能燃料電池發電效率高、啟動快,除車用外還可作為分布式發電、備用應急電源等,氫氧燃料電池還可以作為深海載運工具動力源,有著廣闊應用領域。
另外還有熱值高、安全性好等諸多優點。
先行布局是當務之急
目前,多國政府出臺了氫能發展戰略路線圖。
日本近年發布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并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超1500件專利。2017年,寶馬、奔馳、通用汽車已開始商業化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
我國也將氫能利用作為未來能源發展的重要一環:
▲2016年3月份,我國《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提出,把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作為重點任務;把氫的制取、儲運及加氫站等方面的研發與攻關、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等作為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的戰略方向;把大規模制氫技術、分布式制氫技術、氫氣儲運技術、氫能燃料電池技術等列為創新行動。
▲2016年8月份,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的s*個“氫經濟示范城市”項目在江蘇如皋正式啟動,目前如皋已擁有10余家氫能企業且發展態勢強勁。
▲2017年,科技部和交通運輸部出臺的《“十三五”交通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氫氣儲運技術發展,加氫站建設和燃料電池汽車規模示范,形成較完整的加氫設施配套技術與標準體系。
▲2017年9月份上海正式發布文件,規劃2020年建設5座至1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3000輛;2025年建設5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車3萬輛;2030年實現產業年產值3000億元。
▲2018年1月份,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建議方案出爐。規劃建議,到2025年,力爭氫能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世界級新型氫能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能源集團的前身是神華集團和國電集團。目前,該集團煤化工領域年產超過400萬噸氫氣,具備供應4000萬輛燃料電池車的制氫能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一。
其探索的煤制氫路線,成本是天然氣制氫成本的70%至80%,是重油或石腦油制氫成本的60%至70%。
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表示,目前氫能產業商業化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氫能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相對滯后。
商業化剛剛起步
就實際應用而言,氫能商業化仍有長路要走。z*關鍵的是,需要找到廉價制氫技術。
氫能是二次能源,它的制取需消耗大量能量,且目前制氫效率相對較低,因此尋求可規?;牧畠r制氫技術是各國科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盡管我國政府自2011年以來相繼發布一系列政策,引導并鼓勵氫能產業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氫能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相對滯后。
主要原因是我國產業基礎研發與核心技術上投入不足,應用領域政策支持不足,產業集中度不夠等。
特別是與國外產業巨頭積極介入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不同,我國至今產業發展仍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為主,能源與制造業大型骨干企業的介入程度有限。
分析人士稱,此次氫能聯盟成立,或將提升我國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的市場成熟度和國際競爭力,有助于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進入規范與加速發展新時期。
聯盟的深遠影響
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說,中國氫能聯盟成立后,將一方面通過集聚相關產業在產、學、研各方面的技術資源,加強協同創新,統籌推動包括制氫、儲運氫、加氫基礎設施、燃料電池應用的全產業鏈技術突破,加快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
另一方面,加強產業及市場協同,統籌指導聯盟成員凝練自身研發與產業優勢,在氫能利用技術、安全技術、氫能技術標準上開展深度合作,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在國防、分布式能源、汽車動力、儲能裝備等方向的跨領域應用,建立融投資機制以吸引風險投資和發起基金,加速推廣中國的氫能產業布局,共同推進中國氫能社會的構建。
中國氫能聯盟s*屆理事長單位——國家能源集團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后s*家重組成立的特大型中央能源企業,集團總資產超過1.8萬億,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下屬的煤炭、常規發電、風電、煤制油化工等業務規模均位居q*第一,生產運營和盈利水平在中央企業中名列前茅。
作為綜合能源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在氫能源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煤化工板塊年產超過 400 萬噸氫氣,已具備能供應4000萬輛燃料電池乘用車的制氫能力,世界排名第一;煤制氫成本是天然氣制氫成本的70-80%,是重油或石腦油制氫成本的60-70%;已成功示范30萬噸二氧化碳封存(CCS)技術,為處理好煤化工制氫的碳排放奠定基礎;擁有裝機規??捎^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風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可進一步降低成本和碳排放量。目前該公司正在加快布局從制氫到加氫站的氫能利用全產業鏈,并參與氫燃料電池的研制與開發,正計劃在江蘇如皋、陜西咸陽、內蒙古包頭等地投資建設氫能項目。
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強調,我們國家在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燃料電池(電堆)、系統的性能,技術的成熟度與gj*l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下一步要加大研發投入,開展試點示范,破解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商業化的難題。
【壓縮機網】2月11日,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國家電網公司等多家央企參與的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國家級產業聯盟——中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創新戰略聯盟在北京宣告成立,表明我國氫能產業規?;⑸虡I化拉開帷幕。
中國氫能聯盟由國家能源集團牽頭,國家電網、東方電氣、航天科技、中船重工、寶武鋼鐵、中國中車、三峽集團、中國一汽、東風汽車、中國鋼研等多家央企參與。
目前,申請加入聯盟的單位已多達50多家,主要是能源生產、裝備制造、交通運輸、冶金材料等行業的大型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投資機構。
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苗圩、科技部部長萬鋼、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等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氫能源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事關我國能源發展戰略,事關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該聯盟的成立將從全產業鏈的角度,推動包括汽車、能源、化工、材料等行業之間的交流,合作與協同,對氫能產業的發展意義深遠。
面向未來的能源
氫能是高效清潔能源載體,具有許多無可比擬的特點。
一是清潔燃料,氫燃料使用中沒有廢氣也沒有碳排放,是零排放能源;
二是來源廣泛,可來自水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等可再生能源,也可來自石化、鋼鐵、冶金等工業流程中的副產品;
三是儲運便捷,適合大規模穩定儲存、持續供應、遠距離運輸、快速補充;
四是應用廣泛,氫能燃料電池發電效率高、啟動快,除車用外還可作為分布式發電、備用應急電源等,氫氧燃料電池還可以作為深海載運工具動力源,有著廣闊應用領域。
另外還有熱值高、安全性好等諸多優點。
先行布局是當務之急
目前,多國政府出臺了氫能發展戰略路線圖。
日本近年發布了一系列激勵政策,并在氫燃料電池領域取得了超1500件專利。2017年,寶馬、奔馳、通用汽車已開始商業化發展氫燃料電池汽車。
我國也將氫能利用作為未來能源發展的重要一環:
▲2016年3月份,我國《能源技術革命創新行動計劃(2016-2030年)》提出,把可再生能源制氫、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作為重點任務;把氫的制取、儲運及加氫站等方面的研發與攻關、燃料電池分布式發電等作為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創新的戰略方向;把大規模制氫技術、分布式制氫技術、氫氣儲運技術、氫能燃料電池技術等列為創新行動。
▲2016年8月份,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中國的s*個“氫經濟示范城市”項目在江蘇如皋正式啟動,目前如皋已擁有10余家氫能企業且發展態勢強勁。
▲2017年,科技部和交通運輸部出臺的《“十三五”交通領域科技創新專項規劃》明確提出,推進氫氣儲運技術發展,加氫站建設和燃料電池汽車規模示范,形成較完整的加氫設施配套技術與標準體系。
▲2017年9月份上海正式發布文件,規劃2020年建設5座至1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汽車示范運營3000輛;2025年建設50座加氫站,燃料電池車3萬輛;2030年實現產業年產值3000億元。
▲2018年1月份,武漢市氫能產業發展規劃建議方案出爐。規劃建議,到2025年,力爭氫能燃料電池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1000億元,成為世界級新型氫能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能源集團的前身是神華集團和國電集團。目前,該集團煤化工領域年產超過400萬噸氫氣,具備供應4000萬輛燃料電池車的制氫能力,在世界上排名第一。
其探索的煤制氫路線,成本是天然氣制氫成本的70%至80%,是重油或石腦油制氫成本的60%至70%。
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凌文表示,目前氫能產業商業化發展的步伐正在加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氫能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相對滯后。
商業化剛剛起步
就實際應用而言,氫能商業化仍有長路要走。z*關鍵的是,需要找到廉價制氫技術。
氫能是二次能源,它的制取需消耗大量能量,且目前制氫效率相對較低,因此尋求可規?;牧畠r制氫技術是各國科學家共同關心的問題。
盡管我國政府自2011年以來相繼發布一系列政策,引導并鼓勵氫能產業發展,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燃料電池技術發展、氫能產業裝備制造等方面相對滯后。
主要原因是我國產業基礎研發與核心技術上投入不足,應用領域政策支持不足,產業集中度不夠等。
特別是與國外產業巨頭積極介入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不同,我國至今產業發展仍以中小企業、民營企業為主,能源與制造業大型骨干企業的介入程度有限。
分析人士稱,此次氫能聯盟成立,或將提升我國氫能和燃料電池技術的市場成熟度和國際競爭力,有助于氫能和燃料電池產業進入規范與加速發展新時期。
聯盟的深遠影響
國家能源集團總經理、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說,中國氫能聯盟成立后,將一方面通過集聚相關產業在產、學、研各方面的技術資源,加強協同創新,統籌推動包括制氫、儲運氫、加氫基礎設施、燃料電池應用的全產業鏈技術突破,加快掌握更多關鍵核心技術;
另一方面,加強產業及市場協同,統籌指導聯盟成員凝練自身研發與產業優勢,在氫能利用技術、安全技術、氫能技術標準上開展深度合作,推動氫能和燃料電池在國防、分布式能源、汽車動力、儲能裝備等方向的跨領域應用,建立融投資機制以吸引風險投資和發起基金,加速推廣中國的氫能產業布局,共同推進中國氫能社會的構建。
中國氫能聯盟s*屆理事長單位——國家能源集團是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之后s*家重組成立的特大型中央能源企業,集團總資產超過1.8萬億,營業收入突破5000億元,下屬的煤炭、常規發電、風電、煤制油化工等業務規模均位居q*第一,生產運營和盈利水平在中央企業中名列前茅。
作為綜合能源企業,國家能源集團在氫能源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目前煤化工板塊年產超過 400 萬噸氫氣,已具備能供應4000萬輛燃料電池乘用車的制氫能力,世界排名第一;煤制氫成本是天然氣制氫成本的70-80%,是重油或石腦油制氫成本的60-70%;已成功示范30萬噸二氧化碳封存(CCS)技術,為處理好煤化工制氫的碳排放奠定基礎;擁有裝機規??捎^的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風電裝機規模世界第一,利用可再生能源制氫可進一步降低成本和碳排放量。目前該公司正在加快布局從制氫到加氫站的氫能利用全產業鏈,并參與氫燃料電池的研制與開發,正計劃在江蘇如皋、陜西咸陽、內蒙古包頭等地投資建設氫能項目。
工業與信息化部部長苗圩強調,我們國家在基礎材料,關鍵零部件、系統集成等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燃料電池(電堆)、系統的性能,技術的成熟度與gj*l水平還有較大差距。
下一步要加大研發投入,開展試點示范,破解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商業化的難題。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