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我數了一下,這些年跑過的制造企業不知不覺中居然已經有1135家了!老實說我自己也挺驚訝的。
走得多,見得多,感慨也不少,尤其是這幾年制造企業日子不好過,大家紛紛動起了“轉型升級”的腦筋。成功的有那么一些,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的。
今天我就跟你們說說,制造企業都是怎么在轉型升級中把自己玩死的。
巨嬰病
我走過的1000多家制造企業里,70%都是自己感覺四面楚歌,渠道、店鋪全軍覆沒,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靠打雞血、跳勵志操、給員工洗腦、給客戶送錢,拉著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這些老辦法是沒啥希望了。想突圍呢?放眼一望,四面八方都是互聯網、互聯網、互聯網!
于是土豪們紛紛開始“轉型”,做吸塵器的改作機器人,做農機的改做無人機,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聯網平臺,天下熙熙攘攘,皆為貼上互聯網。
很多人以為傳統企業不懂互聯網,按照經驗,工業4.0、CPS、C2M、互聯網+、智慧工廠、工業互聯網……說起這些新詞,其實土豪們比誰都明白。因為各種培訓班他們都去了嘛,跟你聊三個小時不帶重樣的。然而我轉進他們車間一看,亂七八糟一塌糊涂,連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產都沒有。他們就會說“國內這個行業都是這樣的,我們還是比較好的呢!”。
所以我覺得,傳統制造企業的困境與其說是因為外部環境的挑戰,還不如說是自己內部作死。他們是通過一次次美好而成功的戰術,讓自己z*終陷入了戰略困境之網。現在是越掙扎,網子勒的越緊。所以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發現,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反而活的還好一些。
我見過一家企業根本沒有技術可言,靠買兩臺設備,招一批人給別人造東西起家。當年靠著關系輝煌過一段,但是車間管理一塌糊涂,貼上個“堅守實業”的標簽,就把自己當成了國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點。
我替國家謝謝您,求您千萬別再堅守了,您除了浪費國家的資源沒啥貢獻,趁早關門該干嘛干嘛去吧,國家其實沒有您堅守會更好……
中國的很多制造企業就像一個巨嬰,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么激進要么蜷縮,總是不能根據自己的現狀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
我這次調研的企業中,其中有兩家制造企業,管理體系很類似,進車間都要先換衣服、帶頭套鞋套。表面上看起來管理都不錯,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幾處地方,一家讓我沾了一手灰,另一家一塵不染。前一家是咱們中國的龍頭企業,后一家是北京市順義區的一家日資企業——這就是我們制造業和國外的差距。
我們看看細節,那家日資企業,里面每一個地方,哪怕是維修車間的工具,都擺放的整整齊齊,廠里每一個員工見面都會微笑著互相問“你好”。你別小看這一句話,當員工有了主人翁意識的時候,每一項改進他都愿意貢獻智慧。所以那家日資企業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了極致,這顯然是全員參與的結果,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力量。
所以我一直呼吁,中國制造之振興,s*先在于工業文化之振興,破除巨嬰情結,讓企業學會面對現實,學會像成年人一樣思考問題。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一場以“智能制造”為名的政治運動,而是一場全面的制造業文藝復興。
文盲病
去年有一次走訪一個老朋友的企業,他給我介紹自己轉型升級的經驗。講了一堆“互聯網+”的理念,然后加上樂視賈總的跨界顛覆生態化反理論,z*后告訴我他準備進軍醫療行業,跟日本專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帶有互聯網思維的醫院。
回來后我在網上買了本新華字典送給他,扉頁上寫了“轉型”兩個字,這兄弟不明就里,我也沒多做解釋。今年他投了重金的醫院沒搞起來,虧了不少錢。再見面說起這事來,我告訴他當時送你字典,就是想讓你自己查查那個詞是怎么寫的,是“轉型”,不是“轉行”。
一個企業冒然轉到全新的行業,既沒有行業經驗,又沒有客戶基礎,也沒有熟悉監管的團隊,失敗是大概率事件。而轉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內闖出一條生路,在熟悉的軌道上做創新。轉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轉型是要在自己z*熟悉的領域中,跳出原來的框架去思考,從而改變現狀、求得生路。只有在一個行業內專注地去經營,長期地去耕耘和積累,才能發現那個行業中的痛點問題是什么,才能夠針對這些痛點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德魯克說過:“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創新在傳統行業中照樣可以進行。”美國的創新型企業有3/4來自傳統行業,只有1/4是來自科技行業。
轉型和創新都需要專注執著的“笨人”,專注在自己的行業。要像華為那樣專注,幾十年來如一日做通信設備,不炒股、不賣樓、不做金融、不上市。傳統制造企業沒必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所在這個行業沒什么前途,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霧里的高科技行業去。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么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條的,就把油條炸好,炸成全世界z*好的油條,生意不見得比阿里巴巴小。如果遇到瓶頸要轉型,可以跳出原有路邊炸油條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標準化,能不能做成寫字樓外賣,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漿,或者能不能聯合附近的油條攤、煎餅攤整個小吃一條街,這才是真正在轉型。
轉型的關鍵在于價值創新,為整個產業鏈賦予新的價值,沒有了價值創新,“轉型”只能淪為“轉行”。中國制造企業要學會把這兩個詞區分清楚。如果實在不明白,我也可以賣你一本字典,回家慢慢研究。
模式病
這幾年互聯網行業急速發展,像一個幽靈一樣籠罩在中國經濟的上空,給我們的制造企業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就是迷信“模式創新”。
今天我們的傳統制造企業非常熱衷于搞各種各樣的“模式”,任何一個“大師”提出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制造業的土豪前赴后繼為之買單,去當大師的小白鼠。而這些模式說到底就一句話“找個新渠道賣貨”。
線下代理商不行了改電商,電商不行了換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營銷,做IP營銷,C2C、C2B、C2M、O2O、OAO……動不動設個小目標,砸幾個億建個平臺。z*后發現,無論建了多少個平臺,用了多少種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產品還是不值錢。
其實無論是什么模式,熱鬧的也就是那三兩年,z*終能讓我們記住的,還是那些好的品牌,那些好的產品。哪怕這些品牌的價格高一點,我們也能忍著,因為他們能給我們信任。也就是,z*終讓一個企業屹立不倒的,還是你的品牌。無論模式如何變遷,渠道如何改變,品牌都能平移、跨越這些障礙。而品牌的背后,歸根到底還是你的產品,能不能給客戶、給消費者以信任感。
中國制造企業不要迷戀各種模式,在賣貨的道路上一往無前的狂奔,而忽視掉品牌和產品的建設。歸根到底,我們賣的是產品,不是模式。
牛人病
這幾年各種互聯網轉型培訓班的忽悠,也算讓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家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如今制造企業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很多老板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找牛人,找大神。上阿里巴巴挖人,上同行業大企業挖人,再不行去美國挖人。
然而,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引進牛人大神,制造業的企業家們終于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家伙都是大忽悠、大騙子。我們的制造企業極少有在自己的身上和企業內部找問題根源的。客觀的講,牛人大神們可能是有不少大忽悠的,但為什么偏偏都被你遇見了呢?當你迷信這些牛人大神能解決你所有問題的時候,這種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我們有多少制造企業,引入了牛人大神們之后,各種大會小會的開,一下子推動這個項目,一下子推動那個項目,各種發散各種頭腦風暴,結果哪個項目也討論不出結果。會議結束,大家做鳥獸散,一切歸零,然后再來一輪。
你今天做企業面對的困難,從來不是因為缺少牛人,不是因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因為人的協作方式不行了,也就是你的內部組織架構和溝通機制出了問題。當你的體制不行的時候,用一群牛人,還不如用一群慫人,至少他們不打架。
老板病
前兩年,有一個制造業企業家想給干股拉我入伙,老實說他的產品還不錯,我覺得挺有前途,企業規模也不算小,拿干股總是不吃虧的。但是我去參加了一次他們公司的例會,回來后就決定不要他的股份,也不參與他的業務了——因為我覺得幫他做事是浪費時間。
我只關注到一個細節,就是整個下午三個多小時的會議,除了我這個外人說了兩句,全是他一個人在講話。講業務想法,講發展方向,講人員分工,整個公司的高管團隊,居然沒有一個人說話。
這樣的公司你可想而知,除了老板一個人拼死拼活的干活,其他人都是旁觀者,這個團隊肯定是沒有戰斗力的。2年過去了,事實證明,這個公司發展果然不是很好,原來的轉型項目沒了下文,蜷縮回傳統業務茍延殘喘去了。
在我們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里,老板、領導都是全能選手,無所不能。公司內大大小小的會議都可以成為老板個人成功經驗的交流會,成為他傳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你還不敢提不同意見,要么說你不切實際,要么說你不服管。這就是我們制造業企業家們對自己過往成功經驗深度迷信的結果。
更可怕的是,一些成功的老板,會在企業內部培養出一個依賴于這種成功的生態系統,他們是這種成功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對于傳統制造業企業家,尤其是曾經很成功的企業家,轉型升級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破除自己的權威,摘掉自己的光環。這個過程很痛苦很艱難,但是必須去做。因為只有突破過往成功的束縛,我們才能迎來更大的成功。
走得多,見得多,感慨也不少,尤其是這幾年制造企業日子不好過,大家紛紛動起了“轉型升級”的腦筋。成功的有那么一些,但更多的是把自己玩死的。
今天我就跟你們說說,制造企業都是怎么在轉型升級中把自己玩死的。
巨嬰病
我走過的1000多家制造企業里,70%都是自己感覺四面楚歌,渠道、店鋪全軍覆沒,人力、材料成本日日攀升。靠打雞血、跳勵志操、給員工洗腦、給客戶送錢,拉著代理商加盟商吃吃喝喝,這些老辦法是沒啥希望了。想突圍呢?放眼一望,四面八方都是互聯網、互聯網、互聯網!
于是土豪們紛紛開始“轉型”,做吸塵器的改作機器人,做農機的改做無人機,做衣服的改做定制互聯網平臺,天下熙熙攘攘,皆為貼上互聯網。
很多人以為傳統企業不懂互聯網,按照經驗,工業4.0、CPS、C2M、互聯網+、智慧工廠、工業互聯網……說起這些新詞,其實土豪們比誰都明白。因為各種培訓班他們都去了嘛,跟你聊三個小時不帶重樣的。然而我轉進他們車間一看,亂七八糟一塌糊涂,連20年前的基本精益生產都沒有。他們就會說“國內這個行業都是這樣的,我們還是比較好的呢!”。
所以我覺得,傳統制造企業的困境與其說是因為外部環境的挑戰,還不如說是自己內部作死。他們是通過一次次美好而成功的戰術,讓自己z*終陷入了戰略困境之網。現在是越掙扎,網子勒的越緊。所以現在也有越來越多的制造企業發現,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反而活的還好一些。
我見過一家企業根本沒有技術可言,靠買兩臺設備,招一批人給別人造東西起家。當年靠著關系輝煌過一段,但是車間管理一塌糊涂,貼上個“堅守實業”的標簽,就把自己當成了國家民族的救星,站上了道德制高點。
我替國家謝謝您,求您千萬別再堅守了,您除了浪費國家的資源沒啥貢獻,趁早關門該干嘛干嘛去吧,國家其實沒有您堅守會更好……
中國的很多制造企業就像一個巨嬰,不是大笑就是大哭,要么激進要么蜷縮,總是不能根據自己的現狀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戰略。
我這次調研的企業中,其中有兩家制造企業,管理體系很類似,進車間都要先換衣服、帶頭套鞋套。表面上看起來管理都不錯,但是我在里面用手摸了幾處地方,一家讓我沾了一手灰,另一家一塵不染。前一家是咱們中國的龍頭企業,后一家是北京市順義區的一家日資企業——這就是我們制造業和國外的差距。
我們看看細節,那家日資企業,里面每一個地方,哪怕是維修車間的工具,都擺放的整整齊齊,廠里每一個員工見面都會微笑著互相問“你好”。你別小看這一句話,當員工有了主人翁意識的時候,每一項改進他都愿意貢獻智慧。所以那家日資企業的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了極致,這顯然是全員參與的結果,這就是企業文化的力量。
所以我一直呼吁,中國制造之振興,s*先在于工業文化之振興,破除巨嬰情結,讓企業學會面對現實,學會像成年人一樣思考問題。中國現在需要的不是一場以“智能制造”為名的政治運動,而是一場全面的制造業文藝復興。
文盲病
去年有一次走訪一個老朋友的企業,他給我介紹自己轉型升級的經驗。講了一堆“互聯網+”的理念,然后加上樂視賈總的跨界顛覆生態化反理論,z*后告訴我他準備進軍醫療行業,跟日本專家合作做一家高端的、牛叉的、帶有互聯網思維的醫院。
回來后我在網上買了本新華字典送給他,扉頁上寫了“轉型”兩個字,這兄弟不明就里,我也沒多做解釋。今年他投了重金的醫院沒搞起來,虧了不少錢。再見面說起這事來,我告訴他當時送你字典,就是想讓你自己查查那個詞是怎么寫的,是“轉型”,不是“轉行”。
一個企業冒然轉到全新的行業,既沒有行業經驗,又沒有客戶基礎,也沒有熟悉監管的團隊,失敗是大概率事件。而轉型是指在自己熟悉的行業和領域內闖出一條生路,在熟悉的軌道上做創新。轉行是以己之短攻人之長,轉型是要在自己z*熟悉的領域中,跳出原來的框架去思考,從而改變現狀、求得生路。只有在一個行業內專注地去經營,長期地去耕耘和積累,才能發現那個行業中的痛點問題是什么,才能夠針對這些痛點的問題找到有效的解決方法。
德魯克說過:“創新未必需要高科技,創新在傳統行業中照樣可以進行。”美國的創新型企業有3/4來自傳統行業,只有1/4是來自科技行業。
轉型和創新都需要專注執著的“笨人”,專注在自己的行業。要像華為那樣專注,幾十年來如一日做通信設備,不炒股、不賣樓、不做金融、不上市。傳統制造企業沒必要妄自菲薄,覺得自己所在這個行業沒什么前途,一定要跨界到云里霧里的高科技行業去。并不是所有人都非要去搞什么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你是炸油條的,就把油條炸好,炸成全世界z*好的油條,生意不見得比阿里巴巴小。如果遇到瓶頸要轉型,可以跳出原有路邊炸油條的框架,看看能不能標準化,能不能做成寫字樓外賣,能不能配上特制豆漿,或者能不能聯合附近的油條攤、煎餅攤整個小吃一條街,這才是真正在轉型。
轉型的關鍵在于價值創新,為整個產業鏈賦予新的價值,沒有了價值創新,“轉型”只能淪為“轉行”。中國制造企業要學會把這兩個詞區分清楚。如果實在不明白,我也可以賣你一本字典,回家慢慢研究。
模式病
這幾年互聯網行業急速發展,像一個幽靈一樣籠罩在中國經濟的上空,給我們的制造企業帶來了一些不好的影響,這就是迷信“模式創新”。
今天我們的傳統制造企業非常熱衷于搞各種各樣的“模式”,任何一個“大師”提出任何一種模式,都有制造業的土豪前赴后繼為之買單,去當大師的小白鼠。而這些模式說到底就一句話“找個新渠道賣貨”。
線下代理商不行了改電商,電商不行了換微商,再不行就做直播,做社群營銷,做IP營銷,C2C、C2B、C2M、O2O、OAO……動不動設個小目標,砸幾個億建個平臺。z*后發現,無論建了多少個平臺,用了多少種模式,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產品還是不值錢。
其實無論是什么模式,熱鬧的也就是那三兩年,z*終能讓我們記住的,還是那些好的品牌,那些好的產品。哪怕這些品牌的價格高一點,我們也能忍著,因為他們能給我們信任。也就是,z*終讓一個企業屹立不倒的,還是你的品牌。無論模式如何變遷,渠道如何改變,品牌都能平移、跨越這些障礙。而品牌的背后,歸根到底還是你的產品,能不能給客戶、給消費者以信任感。
中國制造企業不要迷戀各種模式,在賣貨的道路上一往無前的狂奔,而忽視掉品牌和產品的建設。歸根到底,我們賣的是產品,不是模式。
牛人病
這幾年各種互聯網轉型培訓班的忽悠,也算讓傳統制造業的企業家們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
如今制造企業面臨的一系列困境,很多老板想到的解決方法就是找牛人,找大神。上阿里巴巴挖人,上同行業大企業挖人,再不行去美國挖人。
然而,通過一輪又一輪的引進牛人大神,制造業的企業家們終于得出一個結論:這些家伙都是大忽悠、大騙子。我們的制造企業極少有在自己的身上和企業內部找問題根源的。客觀的講,牛人大神們可能是有不少大忽悠的,但為什么偏偏都被你遇見了呢?當你迷信這些牛人大神能解決你所有問題的時候,這種結局就已經注定了。
我們有多少制造企業,引入了牛人大神們之后,各種大會小會的開,一下子推動這個項目,一下子推動那個項目,各種發散各種頭腦風暴,結果哪個項目也討論不出結果。會議結束,大家做鳥獸散,一切歸零,然后再來一輪。
你今天做企業面對的困難,從來不是因為缺少牛人,不是因為你的人不行了,而是因為人的協作方式不行了,也就是你的內部組織架構和溝通機制出了問題。當你的體制不行的時候,用一群牛人,還不如用一群慫人,至少他們不打架。
老板病
前兩年,有一個制造業企業家想給干股拉我入伙,老實說他的產品還不錯,我覺得挺有前途,企業規模也不算小,拿干股總是不吃虧的。但是我去參加了一次他們公司的例會,回來后就決定不要他的股份,也不參與他的業務了——因為我覺得幫他做事是浪費時間。
我只關注到一個細節,就是整個下午三個多小時的會議,除了我這個外人說了兩句,全是他一個人在講話。講業務想法,講發展方向,講人員分工,整個公司的高管團隊,居然沒有一個人說話。
這樣的公司你可想而知,除了老板一個人拼死拼活的干活,其他人都是旁觀者,這個團隊肯定是沒有戰斗力的。2年過去了,事實證明,這個公司發展果然不是很好,原來的轉型項目沒了下文,蜷縮回傳統業務茍延殘喘去了。
在我們很多傳統制造企業里,老板、領導都是全能選手,無所不能。公司內大大小小的會議都可以成為老板個人成功經驗的交流會,成為他傳授成功致富秘笈的函授班。你還不敢提不同意見,要么說你不切實際,要么說你不服管。這就是我們制造業企業家們對自己過往成功經驗深度迷信的結果。
更可怕的是,一些成功的老板,會在企業內部培養出一個依賴于這種成功的生態系統,他們是這種成功的既得利益者。 所以,對于傳統制造業企業家,尤其是曾經很成功的企業家,轉型升級的第一步,就是要學會破除自己的權威,摘掉自己的光環。這個過程很痛苦很艱難,但是必須去做。因為只有突破過往成功的束縛,我們才能迎來更大的成功。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