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目前,大型企業的壓縮機設備管理主要有三種模式。
(1)、以全壽命周期管理為原則的綜合管理體系。即通過一定的技術、經濟、組織措施,對設備的規劃、設計、制造、選型、購置、安裝、使用、維護、修理、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整個壽命周期進行綜合的科學管理。這一模式即通常所說的設備綜合管理模式,大多數離散制造企業的設備管理以此模式為主。
(2)、以點檢定修為主導的設備維修管理體系。點檢定修管理模式是在點檢制、預防維修的條件下,將檢修負荷壓到z*低限、強化減少維修停機時間、實現可預測的均衡修理負荷的一種維修方式。目前在流程工業企業特別是冶金企業多采用這一管理模式。
點檢定修模式包含著定修和預防維修兩個維修方式的關系處理,定修關注的重點是均衡修理負荷,預防維修關注的重點是以合理維修周期時間為基礎的主動預防。而預防要付出兩種代價,一是按時間周期進行修理,維修負荷可能較大,二是維修引起的停機時間可能較長,只有在維修時間依據足夠科學的情況下,預防維修才是經濟性的修理。一般情況下,對流程型企業來說,由于生產工藝系統的連續性作業特點,使預防維修實行起來難度很大,所以,企業寄希望于能在一次必要的預先設定的停機修理中,盡可能使受到影響的相關設備(工藝系統或生產線)都同時進行檢修,以減少頻繁停機修理對生產造成的影響。這其實也是為什么將定修理解為在點檢制和預防維修前提下,追求可預測的均衡修理負荷的原因。
實際上,定修定的是時間周期,這個周期因流程型企業生產的特性,而被重要更換件的使用壽命所限制。所以就希望利用更換件被停機更換時的停機時間,去做一些相關設備的檢修工作,更換作業與檢修工作就都被視為定修的內容了。
實際工作中是不可能存在恰恰要停機更換零部件時,其它設備就剛好是需要檢修的,在停機更換零部件時所實施的檢修,也與預防維修一樣,可能只是一種預防性的檢修,它也可能造成非更換零部件的設備的過度檢修,而那些未修的設備,也不一定在下次更換零部件之前不產生問題。為解決這一新的問題,不得不以頻繁的檢查和監測來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
如果監測和檢查(被稱為點檢)能保證及時發現除更換件外的其它零部件的遺患或問題,也還是要進行修理或整改,要么帶病運行,要么停機修理。目前,這個問題是流程型企業維修活動中的主要困惑之一。
(3)、以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員生產維護)為主導、結合點檢定修和綜合管理形成的設備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的主要問題是TPM管理的執行有效性。在那些實施TPM管理較好的企業,這一模式主要以TPM管理的基本方法為主實施管理。
概括來說,中國企業不管以何種設備管理模式為主,基本上是將多種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進行綜合應用的結果。企業追求的管理模式是全壽命周期管理+預防維修(PM)+點檢定修+TPM管理的基本模式的組合或有所側重。
據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壓縮機設備管理模式可被描述為:以全壽命周期管理為原則、以點檢和預防維修為核心、以TPM為規范化管理基礎,對設備實行標準化管理和綜合管理。
在壓縮機設備管理模式過程中,很多企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探索,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和企業的快速發展,使企業管理處于不穩定狀態,管理組織和管理體系尚處在發展過程中,壓縮機設備管理也不例外;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經過學習、引入和嘗試,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但尚處于與固有的管理體系及其思維方法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中國的企業實際進行改造和創新;由于大型企業工藝流程復雜、設備種類多、數量大、新舊程度和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在實際管理工作中,要解決如何執行的問題,難度很大。
企業壓縮機設備管理不受重視根源
中國從國家層面到企業個體,自上世紀90年代后再未受到重視,這是客觀事實,卻也由來有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與企業追求目標有偏差。企業的本質訴求,是利潤。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市場發掘空間巨大。在市場空白點和廉價資源比比皆是的格局中,企業、企業家只需找出并利用或占據這些個空白點,就能賺的盆滿缽滿。因此企業家們把注意力放到這里,重點關注與之相關的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是明智的選擇。偏偏,壓縮機管理與維修工作是需要精耕細作、回報周期長且效果不顯著的“細活兒”,沒有足夠的吸引企業家高管們的“魅力”。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非設備管理維修工作本身所能改變的現實。
2.技術裝備的快速更新換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設備維修管理不到位可能導致的矛盾。很多購置安裝5、6年的新裝備,剛剛暴露出性能不良的苗頭,還沒等到成為制約生產的焦點之前,就已經屬于業內技術落后的設備了,這時候企業往往考慮的不是這些裝備如何維持運行,而是直接淘汰更新。維修工作還沒等展開就收工結束了,維修的價值又從何體現?!
3.關鍵、大型機組裝備制造廠商的壟斷性維保,以及特種設備實行的國家法定的特殊管理體制,使企業高層對設備維保不良造成嚴重后果的擔憂大大降低,于是覺得可以放心的把內部設備管理工作擱置起來,無須給予過多關注。
4.重賺錢輕省錢的傳統觀念。從古到今,省錢就是掙錢的道理都懂,可實際上我們的評價和感覺卻是不一樣的。從大智賢達到我們普通人,往外掏錢花錢都不受待見,往回拿錢賺錢的都格外受寵。設備更新就是花錢的,本身就不討喜,花少了應該的,本職工作么,花多了老板不高興,后果很嚴重。壓縮機目前只能省錢而不能賺錢,這是壓縮機管理工作的軟肋。
5.壓縮機管理工作本身的明顯“缺陷”和“短板”。工作業績缺乏公認的科學評價標準。迄今為止,得到企業層面認同的反映壓縮機工作諸如價值、效益、利潤等貢獻度的評價考核指標還沒有。在崇尚以數據說話的環境里,老板看不到設備工作的業績數字,結論就是貢獻小,甚至沒業績。為生產服務的觀念,導致唯生產部門指令是從,設備管理工作成為了生產的附屬。即便有成績了,也是屬于生產系統的,設備管理只是跟著附帶沾沾光而已。
(1)、以全壽命周期管理為原則的綜合管理體系。即通過一定的技術、經濟、組織措施,對設備的規劃、設計、制造、選型、購置、安裝、使用、維護、修理、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整個壽命周期進行綜合的科學管理。這一模式即通常所說的設備綜合管理模式,大多數離散制造企業的設備管理以此模式為主。
(2)、以點檢定修為主導的設備維修管理體系。點檢定修管理模式是在點檢制、預防維修的條件下,將檢修負荷壓到z*低限、強化減少維修停機時間、實現可預測的均衡修理負荷的一種維修方式。目前在流程工業企業特別是冶金企業多采用這一管理模式。
點檢定修模式包含著定修和預防維修兩個維修方式的關系處理,定修關注的重點是均衡修理負荷,預防維修關注的重點是以合理維修周期時間為基礎的主動預防。而預防要付出兩種代價,一是按時間周期進行修理,維修負荷可能較大,二是維修引起的停機時間可能較長,只有在維修時間依據足夠科學的情況下,預防維修才是經濟性的修理。一般情況下,對流程型企業來說,由于生產工藝系統的連續性作業特點,使預防維修實行起來難度很大,所以,企業寄希望于能在一次必要的預先設定的停機修理中,盡可能使受到影響的相關設備(工藝系統或生產線)都同時進行檢修,以減少頻繁停機修理對生產造成的影響。這其實也是為什么將定修理解為在點檢制和預防維修前提下,追求可預測的均衡修理負荷的原因。
實際上,定修定的是時間周期,這個周期因流程型企業生產的特性,而被重要更換件的使用壽命所限制。所以就希望利用更換件被停機更換時的停機時間,去做一些相關設備的檢修工作,更換作業與檢修工作就都被視為定修的內容了。
實際工作中是不可能存在恰恰要停機更換零部件時,其它設備就剛好是需要檢修的,在停機更換零部件時所實施的檢修,也與預防維修一樣,可能只是一種預防性的檢修,它也可能造成非更換零部件的設備的過度檢修,而那些未修的設備,也不一定在下次更換零部件之前不產生問題。為解決這一新的問題,不得不以頻繁的檢查和監測來保障設備的正常運行。
如果監測和檢查(被稱為點檢)能保證及時發現除更換件外的其它零部件的遺患或問題,也還是要進行修理或整改,要么帶病運行,要么停機修理。目前,這個問題是流程型企業維修活動中的主要困惑之一。
(3)、以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全員生產維護)為主導、結合點檢定修和綜合管理形成的設備管理模式。這一管理模式的主要問題是TPM管理的執行有效性。在那些實施TPM管理較好的企業,這一模式主要以TPM管理的基本方法為主實施管理。
概括來說,中國企業不管以何種設備管理模式為主,基本上是將多種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術進行綜合應用的結果。企業追求的管理模式是全壽命周期管理+預防維修(PM)+點檢定修+TPM管理的基本模式的組合或有所側重。
據此,具有中國特色的壓縮機設備管理模式可被描述為:以全壽命周期管理為原則、以點檢和預防維修為核心、以TPM為規范化管理基礎,對設備實行標準化管理和綜合管理。
在壓縮機設備管理模式過程中,很多企業做出了積極的努力和探索,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難。主要原因是:中國經濟和企業的快速發展,使企業管理處于不穩定狀態,管理組織和管理體系尚處在發展過程中,壓縮機設備管理也不例外;先進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經過學習、引入和嘗試,取得了一定的管理效果,但尚處于與固有的管理體系及其思維方法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需要結合中國的企業實際進行改造和創新;由于大型企業工藝流程復雜、設備種類多、數量大、新舊程度和技術水平差異較大,在實際管理工作中,要解決如何執行的問題,難度很大。
企業壓縮機設備管理不受重視根源
中國從國家層面到企業個體,自上世紀90年代后再未受到重視,這是客觀事實,卻也由來有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與企業追求目標有偏差。企業的本質訴求,是利潤。長期以來,我國經濟市場發掘空間巨大。在市場空白點和廉價資源比比皆是的格局中,企業、企業家只需找出并利用或占據這些個空白點,就能賺的盆滿缽滿。因此企業家們把注意力放到這里,重點關注與之相關的人才、資金、政策等方面,是明智的選擇。偏偏,壓縮機管理與維修工作是需要精耕細作、回報周期長且效果不顯著的“細活兒”,沒有足夠的吸引企業家高管們的“魅力”。這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的必然,非設備管理維修工作本身所能改變的現實。
2.技術裝備的快速更新換代,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設備維修管理不到位可能導致的矛盾。很多購置安裝5、6年的新裝備,剛剛暴露出性能不良的苗頭,還沒等到成為制約生產的焦點之前,就已經屬于業內技術落后的設備了,這時候企業往往考慮的不是這些裝備如何維持運行,而是直接淘汰更新。維修工作還沒等展開就收工結束了,維修的價值又從何體現?!
3.關鍵、大型機組裝備制造廠商的壟斷性維保,以及特種設備實行的國家法定的特殊管理體制,使企業高層對設備維保不良造成嚴重后果的擔憂大大降低,于是覺得可以放心的把內部設備管理工作擱置起來,無須給予過多關注。
4.重賺錢輕省錢的傳統觀念。從古到今,省錢就是掙錢的道理都懂,可實際上我們的評價和感覺卻是不一樣的。從大智賢達到我們普通人,往外掏錢花錢都不受待見,往回拿錢賺錢的都格外受寵。設備更新就是花錢的,本身就不討喜,花少了應該的,本職工作么,花多了老板不高興,后果很嚴重。壓縮機目前只能省錢而不能賺錢,這是壓縮機管理工作的軟肋。
5.壓縮機管理工作本身的明顯“缺陷”和“短板”。工作業績缺乏公認的科學評價標準。迄今為止,得到企業層面認同的反映壓縮機工作諸如價值、效益、利潤等貢獻度的評價考核指標還沒有。在崇尚以數據說話的環境里,老板看不到設備工作的業績數字,結論就是貢獻小,甚至沒業績。為生產服務的觀念,導致唯生產部門指令是從,設備管理工作成為了生產的附屬。即便有成績了,也是屬于生產系統的,設備管理只是跟著附帶沾沾光而已。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