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在深圳市英威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廳,電子屏上跳動著一串數字0792,這是公司的專利技術數量,比業內平均水平要高出許多,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這家2002年才創立的公司,如同它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黃申力,處處透著技術人員的嚴謹和務實。
從創立至今,英威騰在短短的十五年時間里,已經歷過兩次經濟危機。第一次是2008年,其影響是推遲了公司的上市時間。那幾年,英威騰發展勢頭不錯,2006年銷售額破億,但當時因為金融危機暫停了IPO,直到2010年才在中小板上市。第二次也就是現在。談到這次的經濟低迷期,黃申力顯得比較從容:“大環境的變化誰都避免不了,z*核心的是要了解、把握這個變化的趨勢,理解客戶的需求變化,再來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站在風口,主動求變
《中國制造2025》提出中國制造業要走轉型升級之路,向智能制造邁進。生產工業自動化產品的英威騰抓住機遇,一方面從自身開刀,在蘇州和廣東打造了兩個自動化生產基地,建立自動化產線;另一方面主動應對客戶需求的變化,從原來賣單一的產品,轉變為給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黃申力學的是自動化專業,二十多年來,自動化行業的變遷讓他深深感慨,做自動化技術、產品的人總算熬出頭,有了用武之地:“我們命好,站在了一個風口上,機會有了,現在要想辦法抓住它。”
盡管很多客戶所在的行業遇到了暫時的困難,但一些原來利潤比較好,或是壟斷性的行業客戶,都在紛紛選擇轉型升級。英威騰的單個部件、單個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他們需要能夠提供更多附加值的解決方案。察覺到這一變化,英威騰主動出擊,s*先在組織結構上做出調整,成立了專門做解決方案的部門。
做產品只要做好產品的性能、價格、質量、品牌等方面就可以,而提供解決方案要對行業、客戶和現場有細致的了解,更多地考慮如何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3月底,英威騰攜機床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參加了深圳機械展覽會,而參展的一個目的就是,不光了解機床客戶的需求,也了解他的下游客戶的需求。
“以前是產品經濟,大家比的是誰的產品性能好、成本低。現在是競爭經濟,一個產品一招鮮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黃申力說,“我們不能等客戶自己找上門來提出需求,而是主動求變,去了解客戶的需求。我們一方面盡量滿意客戶已經存在的需求;另一方面,對于客戶自己還沒有想清楚的需求,我們要提前做準備,引導他們,主動推薦給他們。”
提供解決方案并不是簡單把產品組合到一起就可以了,其相對要求技術上更專業,更深入一些。比如做變頻器產品,只需要掌握控制技術、驅動技術、電子技術、結構設計等,但如果要做自動化解決方案,除了變頻器,還要擴展到電機、液晶顯示器等。盡管這些產品不一定都要自己開發出來,但是對它們的功能,以及如何搭配都要有了解。產品組合以后,形成一個系統,產品與產品,產品與系統的關系都需要掌握。英威騰在產品設計上已經改變到按照解決方案來設計,或者為解決方案做準備,預先留一個接口,方便以后產品之間相互組合起來。
占據技術“高地”
目前,英威騰有15家控股公司和5家參股公司,圍繞自動化向縱深發展:布局了機器人相關行業產品的研發,進軍智能制造領域;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軌道交通牽引系統進入推廣
應用階段。產業擴張的背后,是英威騰不斷積累技術,以技術創新去適應市場的變化。
2010年,看到國內地鐵牽引系統還是外資品牌的天下,英威騰決定進入這一領域,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軌交牽引系統。這項研發歷時5年,投入了大量時間和資金。5年的努力也沒有白費,不僅開拓了另外一個市場,而且在知識產權方面共獲得40項授權,其中包括35項專利和5 項軟件著作權。
正是因為有技術的延伸,英威騰才得以把產業延伸到其它領域。比如英威騰布局機器人產業,就是因為已經掌握了機器人產業所需要的驅動技術、控制技術、信息化技術等關鍵技術,在這個基礎上來做延伸,就顯得很輕松。黃申力強調:“我們是先有技術,后有產品。英威騰進入機器人領域,并不是投機行為。使用機器人現在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們已經掌握了基礎技術,研發出了機器人控制系統,以后我們可以再往專業化深入一點,加入一些物聯網技術,補充一些產品,不僅提供設備解決方案,還可以提供車間解決方案,甚至提供公司解決方案,往工業4.0上游延伸。盡管現在我們有一些欠缺,但是以后都是有可能的。”
看準趨勢再轉型
您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看?
黃申力:這次的經濟危機更多的是因為結構調整,國家結構、企業結構都在調整。比起2008年經濟斷崖式的下跌,這次的挑戰更長、更艱苦。經濟“新常態”并不是單單指經濟向下行,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外部環境、客戶需求等等都在相應地發生改變。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不管是在產品質量、技術積累、工藝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中國的民營企業正在從低端往中高端轉型。
您對行業前景如何看?
黃申力:以前我們的行業用戶,更多的是關注產品的成本,并沒有關注自動化生產水平,因為他們可以機械、半機械的方式來生產,甚至用人工生產。人力成本提高以后,這種生產方式難以為繼,大家都在轉向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自動化的水平。產品和業務的需求大,對整個自動化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對于企業如何度過經濟低迷期,您有什么建議?
黃申力:現在很多企業在做轉型升級,我給他們的建議,一是不要為轉型而轉型,轉型前一定要看準趨勢,找準轉型的方向,順勢而為,方向不要搞錯了。
二是量力而為。比如同樣往東面轉,要結合自身的能力,包括資金、資源、人才、技術等,調整轉型的輻度和跨度。整個調整的計劃可以略高一點點,但是不能高太多,否則把自己壓垮了。
三是要做好風險控制。轉型會帶來風險,所以要提前做風險控制,要保證轉型失敗了以后的風險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圍之內。
【壓縮機網】在深圳市英威騰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展示廳,電子屏上跳動著一串數字0792,這是公司的專利技術數量,比業內平均水平要高出許多,而且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加。這家2002年才創立的公司,如同它的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黃申力,處處透著技術人員的嚴謹和務實。
從創立至今,英威騰在短短的十五年時間里,已經歷過兩次經濟危機。第一次是2008年,其影響是推遲了公司的上市時間。那幾年,英威騰發展勢頭不錯,2006年銷售額破億,但當時因為金融危機暫停了IPO,直到2010年才在中小板上市。第二次也就是現在。談到這次的經濟低迷期,黃申力顯得比較從容:“大環境的變化誰都避免不了,z*核心的是要了解、把握這個變化的趨勢,理解客戶的需求變化,再來提供相應的產品和服務。”
站在風口,主動求變
《中國制造2025》提出中國制造業要走轉型升級之路,向智能制造邁進。生產工業自動化產品的英威騰抓住機遇,一方面從自身開刀,在蘇州和廣東打造了兩個自動化生產基地,建立自動化產線;另一方面主動應對客戶需求的變化,從原來賣單一的產品,轉變為給客戶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黃申力學的是自動化專業,二十多年來,自動化行業的變遷讓他深深感慨,做自動化技術、產品的人總算熬出頭,有了用武之地:“我們命好,站在了一個風口上,機會有了,現在要想辦法抓住它。”
盡管很多客戶所在的行業遇到了暫時的困難,但一些原來利潤比較好,或是壟斷性的行業客戶,都在紛紛選擇轉型升級。英威騰的單個部件、單個產品已經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他們需要能夠提供更多附加值的解決方案。察覺到這一變化,英威騰主動出擊,s*先在組織結構上做出調整,成立了專門做解決方案的部門。
做產品只要做好產品的性能、價格、質量、品牌等方面就可以,而提供解決方案要對行業、客戶和現場有細致的了解,更多地考慮如何滿足客戶個性化的需求。3月底,英威騰攜機床行業系統解決方案,參加了深圳機械展覽會,而參展的一個目的就是,不光了解機床客戶的需求,也了解他的下游客戶的需求。
“以前是產品經濟,大家比的是誰的產品性能好、成本低。現在是競爭經濟,一個產品一招鮮打天下的時代已經過去了。”黃申力說,“我們不能等客戶自己找上門來提出需求,而是主動求變,去了解客戶的需求。我們一方面盡量滿意客戶已經存在的需求;另一方面,對于客戶自己還沒有想清楚的需求,我們要提前做準備,引導他們,主動推薦給他們。”
提供解決方案并不是簡單把產品組合到一起就可以了,其相對要求技術上更專業,更深入一些。比如做變頻器產品,只需要掌握控制技術、驅動技術、電子技術、結構設計等,但如果要做自動化解決方案,除了變頻器,還要擴展到電機、液晶顯示器等。盡管這些產品不一定都要自己開發出來,但是對它們的功能,以及如何搭配都要有了解。產品組合以后,形成一個系統,產品與產品,產品與系統的關系都需要掌握。英威騰在產品設計上已經改變到按照解決方案來設計,或者為解決方案做準備,預先留一個接口,方便以后產品之間相互組合起來。
占據技術“高地”
目前,英威騰有15家控股公司和5家參股公司,圍繞自動化向縱深發展:布局了機器人相關行業產品的研發,進軍智能制造領域;涉足新能源汽車領域;軌道交通牽引系統進入推廣
應用階段。產業擴張的背后,是英威騰不斷積累技術,以技術創新去適應市場的變化。
2010年,看到國內地鐵牽引系統還是外資品牌的天下,英威騰決定進入這一領域,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軌交牽引系統。這項研發歷時5年,投入了大量時間和資金。5年的努力也沒有白費,不僅開拓了另外一個市場,而且在知識產權方面共獲得40項授權,其中包括35項專利和5 項軟件著作權。
正是因為有技術的延伸,英威騰才得以把產業延伸到其它領域。比如英威騰布局機器人產業,就是因為已經掌握了機器人產業所需要的驅動技術、控制技術、信息化技術等關鍵技術,在這個基礎上來做延伸,就顯得很輕松。黃申力強調:“我們是先有技術,后有產品。英威騰進入機器人領域,并不是投機行為。使用機器人現在是一個必然的趨勢,我們已經掌握了基礎技術,研發出了機器人控制系統,以后我們可以再往專業化深入一點,加入一些物聯網技術,補充一些產品,不僅提供設備解決方案,還可以提供車間解決方案,甚至提供公司解決方案,往工業4.0上游延伸。盡管現在我們有一些欠缺,但是以后都是有可能的。”
看準趨勢再轉型
您對當前的經濟形勢如何看?
黃申力:這次的經濟危機更多的是因為結構調整,國家結構、企業結構都在調整。比起2008年經濟斷崖式的下跌,這次的挑戰更長、更艱苦。經濟“新常態”并不是單單指經濟向下行,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變化,外部環境、客戶需求等等都在相應地發生改變。經過這么多年的發展,中國企業不管是在產品質量、技術積累、工藝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且中國的民營企業正在從低端往中高端轉型。
您對行業前景如何看?
黃申力:以前我們的行業用戶,更多的是關注產品的成本,并沒有關注自動化生產水平,因為他們可以機械、半機械的方式來生產,甚至用人工生產。人力成本提高以后,這種生產方式難以為繼,大家都在轉向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生產自動化的水平。產品和業務的需求大,對整個自動化行業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商機。
對于企業如何度過經濟低迷期,您有什么建議?
黃申力:現在很多企業在做轉型升級,我給他們的建議,一是不要為轉型而轉型,轉型前一定要看準趨勢,找準轉型的方向,順勢而為,方向不要搞錯了。
二是量力而為。比如同樣往東面轉,要結合自身的能力,包括資金、資源、人才、技術等,調整轉型的輻度和跨度。整個調整的計劃可以略高一點點,但是不能高太多,否則把自己壓垮了。
三是要做好風險控制。轉型會帶來風險,所以要提前做風險控制,要保證轉型失敗了以后的風險在自己的可承受范圍之內。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