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人口紅利是指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伴隨的經濟成長效應,也就是說干活的人多,掙錢的人多,有消費能力的人多,所以經濟增長快。經濟學家的研究往往著眼于宏觀,實際上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微觀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小,勞動力結構的轉變往往預示著產業結構的轉型。確切地說,本文將借用“人口紅利”概念,闡述勞動力結構變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爆發式增長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人口紅利的釋放,如果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解釋這一波增長,可以簡單說是既得利益者對農民工剩余價值的剝削,而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使得中國在過去30年里成為世界工廠。
勞動力不再廉價,但腦力廉價,工程師紅利亟待爆發
相比農民工和流水線操作工薪水的上漲,工程師的平均薪資水平實際上是沒有上漲甚至是下降的。例如計算機本科畢業95年起薪約5k,但20年以后基本上還是這個數,主要是因為計算機工程師的供給上來了。中國每年幾百萬工科畢業生,累計到現在工程技術人員規模世界第一。正如30年前廉價勞動力使中國成為廉價商品的世界工廠,今天廉價的腦力將使中國成為世界高端工業品制造中心。中國的“工程師紅利”亟待爆發,s*先分析西方人口紅利的結構變化。
發達經濟體的隱憂:工程師紅利的消失
當中國人對德國制造膜拜并神化時,德國人已經在擔心他們的未來了。因為德國的年輕人逐漸失去對工程技術的興趣,越來越少的人愿意花費十幾年時間啃枯燥的數理化知識,而更多的人更愿意選擇文化藝術社會科學等,因此在德國雇傭一個工程師的成本遠高于中國,并且企業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工程技術人員。這與當年歐美國家勞動力成本上漲,勞動密集型產業遭遇用工荒而被迫轉型升級或將工廠轉移至中國的情形頗為相似。
歐美國家是“工程師紅利”開始z*早,持續時間也z*長的經濟體,起點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時代。現在如雷貫耳的企業都是由100年前天才的工程師所創立的,比如西門子、博世、梅賽德斯奔馳、保時捷等等。當時西方世界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發展水平絕對是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望塵莫及的。
![從人口紅利細分談制造業轉型方向](/uploadfile/2016/0225/20160225071128323.jpg)
僅從上面兩個產品就完全可以理解白種人的優越感。然而今天工程師在西方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已大不如前,人們寧愿從事金融、商務等賺錢的營生或者文化、藝術等高境界的事業也不原意把10余年的青春耗費在枯燥的數學公式上。后繼無人對其制造業的根基是致命的傷害,而中國實際上也已經出現了這個苗頭,值得我們注意。
發達經濟體的出路:科學家紅利
當“工程師紅利”消失后,西方列強惟有開發其“科學家紅利”才能保持其競爭優勢,表現z*明顯的是美國,其次是歐洲,再次是日本。
美國z*強的電子、信息、軍工、航天等產業具有極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其主導者是科學家(具有博士學歷的科研人員),因為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在實驗室里做出來,再在自動化設備上進行量產的,研發的成功取決于科學家的智慧和科學理論的突破。目前支撐美國經濟的主要是“科學家紅利”。
![從人口紅利細分談制造業轉型方向](/uploadfile/2016/0225/20160225071159368.jpg)
![從人口紅利細分談制造業轉型方向](/uploadfile/2016/0225/20160225071241734.jpg)
![從人口紅利細分談制造業轉型方向](/uploadfile/2016/0225/20160225071256662.jpg)
![從人口紅利細分談制造業轉型方向](/uploadfile/2016/0225/20160225071313910.jpg)
![從人口紅利細分談制造業轉型方向](/uploadfile/2016/0225/20160225071327417.jpg)
歐洲的強項是傳統工業項目,如汽車、化工、自動化設備等,這些產品所采用的都是成熟技術,主要通過工程師(大學學歷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產品設計和測試,再由高級技師在自動化/半自動化設備上進行生產,產品研發成功與否取決于工程師的知識及其對技術的綜合運用。目前支撐歐洲經濟的主要是“工程師紅利”和部分“科學家紅利”。
日本的強項是光電相關的產業,如元器件制造、化工等,其他傳統工業基本都是歐洲的簡化和高性價比版本。由于日本承接歐美技術轉移時間并不長,所以在傳統行業并無重大技術突破,絕大部分行業仍然是利用其相對廉價的工程技術人員成本,開發比歐洲更便宜的同類產品。其z*大優勢在于技師的經驗和責任心。目前支撐日本經濟的主要是“匠人(技師)紅利”和“工程師紅利”,以及少量優勢行業的“科學家紅利”。
實際上,“科學家紅利”并非單指博士生搞出來的科研成果,而是強調理論突破和原創性技術進步,也許叫“發明家紅利”更為貼切。科學家和發明家也都是相伴而生的,科學理論發生重大突破的時代通常是發明家和工程師企業家輩出的時代。無論是牛頓經典力學還是法拉第電磁感應,無論是麥克斯維無線電理論還是伯努利的流體方程,伴隨著不同時代科學理論的突破和體系的成熟,偉大的發明家和工程師們總會把科學理論轉化為生產力,而他們創立的事業也通常會如他們的名字一樣被世人熟知(如博世、邁巴赫、西門子、保時捷、貝爾實驗室等)。
相比歐美國家在過去200年里波瀾壯闊的技術革命,其他國家幾乎完全沒有參與。即便是被國人又恨又怕又厭惡又崇拜的技術強國日本,其工科技研發的文化根基亦不如歐美,日本人在戰后一直扮演小學生的角色,在西方列強后面亦步亦趨但差距仍然明顯。在我看來,日本之所以一直跟在歐美后面拾人牙慧,主要問題就在于日本并沒有經歷過真正意義的科學革命,沒有把純粹的科學理論轉變為具體工程技術方案和工業產品的經驗。日本企業所有的科技創新幾乎全部來自工程仿制和方案優化,而且過度依靠工程實踐和經驗,欠缺理論支持,所以科技上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工程師紅利
與日本相比,中國處于“農民工紅利”的末期和“工程師紅利”的初期階段。
如果把之前30年由農民工的剩余價值支撐的經濟發展階段稱為“農民工經濟”,那么接下來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必將迎來“工程師經濟”。實際上這種“工程師紅利”已經開始在一些行業內得以顯現。比如現在火爆的互聯網經濟使得一批碼農實現財務自由,也讓IT民工的收入向金融民工靠攏;此前電信業的繁榮和智能數碼市場的興起讓電子工程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在IT、互聯網和數碼產業,中國廠商的平均水平實際上是領先世界的。由于這些行業相對汽車和裝備制造等機械-電氣-液壓一體化產品來說,研發投入小,周期短,風險小,對產品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較低,產品開發時需要大量工程師進行設計與測試,因此中國IT和電子工程師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具有極高的“性價比”,專業扎實而薪資低廉;另外,由于電子產品的制造能力突出,所以產品樣件試制周期短,成本低;再有,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允許企業通過薄利多銷模式快速成長。所以說“工程師紅利”,制造能力和市場容量這三個重要因素使得中國的IT、互聯網和智能數碼產業迅速成長為sj*l。
以此為依據,一些行業也具有類似性質,它們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熱點,例如: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載數碼、工業傳感器及通訊等這類產品在技術上即是電子產品結合不同載體和場合的功能提升,又需要結合互聯網和移動互聯,一旦市場培育起來之后,會有一大批企業快速野蠻生長。
按照這個邏輯進一步分析,越是偏軟件的產品,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優勢越明顯,越是用電腦和工具軟件就可以做的東西中國人越是容易做到世界第一。但受制于盜版,中國軟件業爆發的突破口將會是一些重要但價格昂貴的專業軟件。由于發達國家“碼農紅利”減退,導致軟件功能更新速度減慢,因此中國軟件業全面趕超是遲早的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光電產品。光電產品在行業分析中通常容易被簡單劃到電子類或者檢測設備中,但是這類產品在技術上是有一定獨特性的:其產品系統要求對光學信號進行感應和處理。與機電系統相比,光電系統需要高精度的光學物理器件或傳感器,信號處理和成像算法更加復雜。如果按照光電學院學生畢業去向進行行業劃分,那么單反、遙感、VR頭盔、醫療成像設備,甚至LCD/OLED和工業檢測設備都屬于光電產品范疇。
目前,光電產品產業化z*強的是日本,產品z*成熟的是歐洲,技術z*先進的是美國。
日本的光電產業給我們的感受z*直接,其強項在于產業規模和成本控制。比如單反相機的制作需要大量高精度光學器件、電子器件和非標機械部件,需要通過組織大規模高級技師的生產活動對零部件進行復雜組裝,z*終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產品。目前只有日本的產業結構和人口紅利結構可以進行單反相機的量產,而中國是有這方面潛力的。
歐洲和美國的人力成本過高,難以降低單反相機這種民用光電產品的的生產成本,因此將主要精力放在工業和醫療等高端產品上。而且工業成像和醫療成像在原理上類似,都是用(不)可見光或某種波對被觀測物體進行探測,再將產生的信號處理成圖像的過程。
目前,中國企業的技術和資金積累完全可以量產一般民用光電產品(如DC、DVD、3D投影等),并面向高端光電產品升級(如單反、CCD攝像頭、工業顯微鏡等)。
如果說30年前地產商靠剝削“農民工”發財;20年前富士康靠“打工妹”發財;10年前華為靠“EE工程師”發財;今天BAT靠“IT民工”發財;那么未來優秀的企業將通過“匠人紅利”,“工程師紅利”和“科學家紅利”獲得剩余價值和商業成功。
作者簡介
吳昊陽,德國智能制造系統(MAKA Systems GmbH, www.maka.com)中國區負責人,技術顧問(https://www.maka.com/cms/main/380.0.html)。微信公眾平臺:智能制造解決方案(ID:MAKA_Systems_GmbH)。
負責專用自動化制造系統的方案設計與項目實施,在航空航天、鐵路、汽車等行業的復雜零件自動化生產專用設備的系統開發和概念設計方面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目前開始針
對工業4.0/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等概念和課題開展理論性研究,并針對實際項目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解決方案。
【壓縮機網】人口紅利是指因為勞動人口在總人口中的比例上升,伴隨的經濟成長效應,也就是說干活的人多,掙錢的人多,有消費能力的人多,所以經濟增長快。經濟學家的研究往往著眼于宏觀,實際上勞動力市場結構的微觀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不小,勞動力結構的轉變往往預示著產業結構的轉型。確切地說,本文將借用“人口紅利”概念,闡述勞動力結構變化對產業發展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制造業爆發式增長從某種程度上可以理解為人口紅利的釋放,如果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觀點解釋這一波增長,可以簡單說是既得利益者對農民工剩余價值的剝削,而正是這些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供給使得中國在過去30年里成為世界工廠。
勞動力不再廉價,但腦力廉價,工程師紅利亟待爆發
相比農民工和流水線操作工薪水的上漲,工程師的平均薪資水平實際上是沒有上漲甚至是下降的。例如計算機本科畢業95年起薪約5k,但20年以后基本上還是這個數,主要是因為計算機工程師的供給上來了。中國每年幾百萬工科畢業生,累計到現在工程技術人員規模世界第一。正如30年前廉價勞動力使中國成為廉價商品的世界工廠,今天廉價的腦力將使中國成為世界高端工業品制造中心。中國的“工程師紅利”亟待爆發,s*先分析西方人口紅利的結構變化。
發達經濟體的隱憂:工程師紅利的消失
當中國人對德國制造膜拜并神化時,德國人已經在擔心他們的未來了。因為德國的年輕人逐漸失去對工程技術的興趣,越來越少的人愿意花費十幾年時間啃枯燥的數理化知識,而更多的人更愿意選擇文化藝術社會科學等,因此在德國雇傭一個工程師的成本遠高于中國,并且企業很難找到自己滿意的工程技術人員。這與當年歐美國家勞動力成本上漲,勞動密集型產業遭遇用工荒而被迫轉型升級或將工廠轉移至中國的情形頗為相似。
歐美國家是“工程師紅利”開始z*早,持續時間也z*長的經濟體,起點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時代。現在如雷貫耳的企業都是由100年前天才的工程師所創立的,比如西門子、博世、梅賽德斯奔馳、保時捷等等。當時西方世界的科學技術和工程的發展水平絕對是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望塵莫及的。
僅從上面兩個產品就完全可以理解白種人的優越感。然而今天工程師在西方的地位和受尊重程度已大不如前,人們寧愿從事金融、商務等賺錢的營生或者文化、藝術等高境界的事業也不原意把10余年的青春耗費在枯燥的數學公式上。后繼無人對其制造業的根基是致命的傷害,而中國實際上也已經出現了這個苗頭,值得我們注意。
發達經濟體的出路:科學家紅利
當“工程師紅利”消失后,西方列強惟有開發其“科學家紅利”才能保持其競爭優勢,表現z*明顯的是美國,其次是歐洲,再次是日本。
美國z*強的電子、信息、軍工、航天等產業具有極強的科技創新能力,其主導者是科學家(具有博士學歷的科研人員),因為這些產品基本上都是在實驗室里做出來,再在自動化設備上進行量產的,研發的成功取決于科學家的智慧和科學理論的突破。目前支撐美國經濟的主要是“科學家紅利”。
歐洲的強項是傳統工業項目,如汽車、化工、自動化設備等,這些產品所采用的都是成熟技術,主要通過工程師(大學學歷工程技術人員)完成產品設計和測試,再由高級技師在自動化/半自動化設備上進行生產,產品研發成功與否取決于工程師的知識及其對技術的綜合運用。目前支撐歐洲經濟的主要是“工程師紅利”和部分“科學家紅利”。
日本的強項是光電相關的產業,如元器件制造、化工等,其他傳統工業基本都是歐洲的簡化和高性價比版本。由于日本承接歐美技術轉移時間并不長,所以在傳統行業并無重大技術突破,絕大部分行業仍然是利用其相對廉價的工程技術人員成本,開發比歐洲更便宜的同類產品。其z*大優勢在于技師的經驗和責任心。目前支撐日本經濟的主要是“匠人(技師)紅利”和“工程師紅利”,以及少量優勢行業的“科學家紅利”。
實際上,“科學家紅利”并非單指博士生搞出來的科研成果,而是強調理論突破和原創性技術進步,也許叫“發明家紅利”更為貼切。科學家和發明家也都是相伴而生的,科學理論發生重大突破的時代通常是發明家和工程師企業家輩出的時代。無論是牛頓經典力學還是法拉第電磁感應,無論是麥克斯維無線電理論還是伯努利的流體方程,伴隨著不同時代科學理論的突破和體系的成熟,偉大的發明家和工程師們總會把科學理論轉化為生產力,而他們創立的事業也通常會如他們的名字一樣被世人熟知(如博世、邁巴赫、西門子、保時捷、貝爾實驗室等)。
相比歐美國家在過去200年里波瀾壯闊的技術革命,其他國家幾乎完全沒有參與。即便是被國人又恨又怕又厭惡又崇拜的技術強國日本,其工科技研發的文化根基亦不如歐美,日本人在戰后一直扮演小學生的角色,在西方列強后面亦步亦趨但差距仍然明顯。在我看來,日本之所以一直跟在歐美后面拾人牙慧,主要問題就在于日本并沒有經歷過真正意義的科學革命,沒有把純粹的科學理論轉變為具體工程技術方案和工業產品的經驗。日本企業所有的科技創新幾乎全部來自工程仿制和方案優化,而且過度依靠工程實踐和經驗,欠缺理論支持,所以科技上難以有突破性的進展。
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工程師紅利
與日本相比,中國處于“農民工紅利”的末期和“工程師紅利”的初期階段。
如果把之前30年由農民工的剩余價值支撐的經濟發展階段稱為“農民工經濟”,那么接下來中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必將迎來“工程師經濟”。實際上這種“工程師紅利”已經開始在一些行業內得以顯現。比如現在火爆的互聯網經濟使得一批碼農實現財務自由,也讓IT民工的收入向金融民工靠攏;此前電信業的繁榮和智能數碼市場的興起讓電子工程師成為令人羨慕的職業。在IT、互聯網和數碼產業,中國廠商的平均水平實際上是領先世界的。由于這些行業相對汽車和裝備制造等機械-電氣-液壓一體化產品來說,研發投入小,周期短,風險小,對產品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較低,產品開發時需要大量工程師進行設計與測試,因此中國IT和電子工程師與發達經濟體相比具有極高的“性價比”,專業扎實而薪資低廉;另外,由于電子產品的制造能力突出,所以產品樣件試制周期短,成本低;再有,中國龐大的消費市場允許企業通過薄利多銷模式快速成長。所以說“工程師紅利”,制造能力和市場容量這三個重要因素使得中國的IT、互聯網和智能數碼產業迅速成長為sj*l。
以此為依據,一些行業也具有類似性質,它們將成為中國經濟增長新的熱點,例如: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車載數碼、工業傳感器及通訊等這類產品在技術上即是電子產品結合不同載體和場合的功能提升,又需要結合互聯網和移動互聯,一旦市場培育起來之后,會有一大批企業快速野蠻生長。
按照這個邏輯進一步分析,越是偏軟件的產品,中國的“工程師紅利”優勢越明顯,越是用電腦和工具軟件就可以做的東西中國人越是容易做到世界第一。但受制于盜版,中國軟件業爆發的突破口將會是一些重要但價格昂貴的專業軟件。由于發達國家“碼農紅利”減退,導致軟件功能更新速度減慢,因此中國軟件業全面趕超是遲早的事。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光電產品。光電產品在行業分析中通常容易被簡單劃到電子類或者檢測設備中,但是這類產品在技術上是有一定獨特性的:其產品系統要求對光學信號進行感應和處理。與機電系統相比,光電系統需要高精度的光學物理器件或傳感器,信號處理和成像算法更加復雜。如果按照光電學院學生畢業去向進行行業劃分,那么單反、遙感、VR頭盔、醫療成像設備,甚至LCD/OLED和工業檢測設備都屬于光電產品范疇。
目前,光電產品產業化z*強的是日本,產品z*成熟的是歐洲,技術z*先進的是美國。
日本的光電產業給我們的感受z*直接,其強項在于產業規模和成本控制。比如單反相機的制作需要大量高精度光學器件、電子器件和非標機械部件,需要通過組織大規模高級技師的生產活動對零部件進行復雜組裝,z*終生產出質優價廉的產品。目前只有日本的產業結構和人口紅利結構可以進行單反相機的量產,而中國是有這方面潛力的。
歐洲和美國的人力成本過高,難以降低單反相機這種民用光電產品的的生產成本,因此將主要精力放在工業和醫療等高端產品上。而且工業成像和醫療成像在原理上類似,都是用(不)可見光或某種波對被觀測物體進行探測,再將產生的信號處理成圖像的過程。
目前,中國企業的技術和資金積累完全可以量產一般民用光電產品(如DC、DVD、3D投影等),并面向高端光電產品升級(如單反、CCD攝像頭、工業顯微鏡等)。
如果說30年前地產商靠剝削“農民工”發財;20年前富士康靠“打工妹”發財;10年前華為靠“EE工程師”發財;今天BAT靠“IT民工”發財;那么未來優秀的企業將通過“匠人紅利”,“工程師紅利”和“科學家紅利”獲得剩余價值和商業成功。
作者簡介
吳昊陽,德國智能制造系統(MAKA Systems GmbH, www.maka.com)中國區負責人,技術顧問(https://www.maka.com/cms/main/380.0.html)。微信公眾平臺:智能制造解決方案(ID:MAKA_Systems_GmbH)。
負責專用自動化制造系統的方案設計與項目實施,在航空航天、鐵路、汽車等行業的復雜零件自動化生產專用設備的系統開發和概念設計方面具有豐富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目前開始針
對工業4.0/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等概念和課題開展理論性研究,并針對實際項目提供咨詢服務和技術解決方案。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