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3月10日,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召開集團第二屆科技進步大會,對8項具有突出貢獻的科技成果、5位科技帶頭人、30位s*席工程師和16位s*席技師給予表彰;同時也對集團下一步技術創新工作提出了目標及措施。
重慶機電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黃勇在會上表示,在傳統裝備制造業面臨產能結構性過剩、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形勢下,集團產業“多小散弱”的狀態仍未有根本性改變。因此,企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是重慶機電集團工作的方向和重點。
2013年下半年,集團重新對發展戰略進行了修訂,形成新“321”發展戰略。其中,把包括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內涵的持續創新,列為三大抓手的支撐項,而z*核心的要素就是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由此,集團從戰略角度s*次確立了技術創新在集團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黃勇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科技創新和技術引領一直都在集團的不同層面進行著,只是沒有以這樣集中的方式,以集團的名義,以響亮的口號把它提出來。他說,“現在我們把她提升到更高的層面,讓技術進步變得更系統化、更清楚,更得到集團的關注和支持,z*終使全集團形成一個以科技為引領的工作氛圍。”
黃勇介紹,在國家供給側改革政策指導下,集團上下認真學習了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依靠“做精存量、做強增量、持續創新”三大抓手,以深化改革和持續創新為動力,大力開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逐一分解落實集團2015-2020年產業發展規劃的各項任務,打出一系列技術創新的組合拳。
截至2015年底,重慶機電集團已建成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國家級經濟動員中心、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國家認可(CNAS)實驗室、1個“兩江學者”專家崗、2名重慶市百名高端人才培養計劃和1名重慶市杰出青年人才計劃,以及25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3個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
據悉,新增的“西南地區(重慶)核救援裝備動員中心”、“西南地區(重慶)核化洗消裝備動員中心”、“重慶市機電裝備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市綠色節能電機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水力發電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汽車軸承重慶市工程實驗室”、“精密高效磨齒機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等,均為省部級以上研發創新平臺。其中機床、通用雙雙通過2015年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復審,處于行業前列。
公司先后完成油田注水泵等新產品345項,已逐步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針對“華龍一號”核電研發的核二級堆腔注入泵和新型上充泵已完成鑒定,一舉填補國內技術領域空白,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集團旗下的重慶機床和新疆華冠合作研制的“CMJ3-I棉花收獲機”通過新產品技術鑒定,在同類產品中總體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并在摘錠式采摘、脫棉技術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科技成果獎勵方面,水輪“超高水頭沖擊式水輪機組項目”和重通“化工用氨大型壓縮機及制冷機機組”,在2014和2015年度中獲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西計、建安兩個軍品項目分獲總裝備部“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機床“數控滾齒機熱變形誤差補償方法”科研項目獲第十七屆中國專利優秀獎;水泵與江蘇大學聯合開展的“高效離心泵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項目榮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黃勇介紹,兩年共有66個項目通過市級以上新產品新技術鑒定,集團新產品產值率連續多年達到50%以上,支撐了集團產值半壁江山的穩固。
在“一帶一路”政策推進下,2015年集團實現出口交貨值11.7億元,出口占銷售收入比重2.7%。出口值在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0家、上億元的有3家,部分高端產品已進入歐洲與北美等發達國家。旗下兩家境外企業----PTG與恩斯特龍,掌握著其細分市場的世界領先技術,市場領域不斷拓寬,開發能力不斷顯現。
重慶機電集團旗下的重通集團成為重慶市2015年w*獲批工信部“2015年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單位;重慶機床的YZ3120CNC系列數控滾齒機成為重慶市w*獲批2014年度30項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之一,鴿牌榮獲國家工信部授予的“全國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稱號。
在2016年,黃勇強調,重慶機電集團必須要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的新機遇,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結構調整出成效,提高效益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的,推動企業邁入技術進步良性循壞發展的快車道。
“我們力爭在2016年研發費(R&D)達到主營收入的2.5%。,力爭完成新產品開發180項、通過市級以上鑒定50項、新申報專利200項(其中發明專利20項左右)。”黃勇表示說。
下一步,重慶機電集團將狠抓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生產方式變革,加大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促進企業的產品、技術上檔升級,提高產品毛利率,加快集團旗下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各企業向創新型企業發展的轉型目標。
此外,集團在2016年推進創新平臺建設,爭取國家支持。根據集團《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企業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全面落實2016年人才建設“五個五”目標,實施人才培訓,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引進符合集團產業發展方向的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來源:中國工業報
【壓縮機網】3月10日,重慶機電控股集團召開集團第二屆科技進步大會,對8項具有突出貢獻的科技成果、5位科技帶頭人、30位s*席工程師和16位s*席技師給予表彰;同時也對集團下一步技術創新工作提出了目標及措施。
重慶機電集團總經理、黨委副書記黃勇在會上表示,在傳統裝備制造業面臨產能結構性過剩、市場競爭白熱化的形勢下,集團產業“多小散弱”的狀態仍未有根本性改變。因此,企業技術進步和核心競爭力的打造,是重慶機電集團工作的方向和重點。
2013年下半年,集團重新對發展戰略進行了修訂,形成新“321”發展戰略。其中,把包括技術創新、產業創新、產品創新、管理創新、文化創新等內涵的持續創新,列為三大抓手的支撐項,而z*核心的要素就是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由此,集團從戰略角度s*次確立了技術創新在集團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黃勇在接受中國工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科技創新和技術引領一直都在集團的不同層面進行著,只是沒有以這樣集中的方式,以集團的名義,以響亮的口號把它提出來。他說,“現在我們把她提升到更高的層面,讓技術進步變得更系統化、更清楚,更得到集團的關注和支持,z*終使全集團形成一個以科技為引領的工作氛圍。”
黃勇介紹,在國家供給側改革政策指導下,集團上下認真學習了德國“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依靠“做精存量、做強增量、持續創新”三大抓手,以深化改革和持續創新為動力,大力開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逐一分解落實集團2015-2020年產業發展規劃的各項任務,打出一系列技術創新的組合拳。
截至2015年底,重慶機電集團已建成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個國家級經濟動員中心、2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個國家認可(CNAS)實驗室、1個“兩江學者”專家崗、2名重慶市百名高端人才培養計劃和1名重慶市杰出青年人才計劃,以及25個市級企業技術中心、15個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3個市級企業重點實驗室。
據悉,新增的“西南地區(重慶)核救援裝備動員中心”、“西南地區(重慶)核化洗消裝備動員中心”、“重慶市機電裝備協同創新中心”、“重慶市綠色節能電機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慶市水力發電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汽車軸承重慶市工程實驗室”、“精密高效磨齒機重慶市工業和信息化重點實驗室”等,均為省部級以上研發創新平臺。其中機床、通用雙雙通過2015年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復審,處于行業前列。
公司先后完成油田注水泵等新產品345項,已逐步成為企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其中針對“華龍一號”核電研發的核二級堆腔注入泵和新型上充泵已完成鑒定,一舉填補國內技術領域空白,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集團旗下的重慶機床和新疆華冠合作研制的“CMJ3-I棉花收獲機”通過新產品技術鑒定,在同類產品中總體處于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并在摘錠式采摘、脫棉技術方面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在科技成果獎勵方面,水輪“超高水頭沖擊式水輪機組項目”和重通“化工用氨大型壓縮機及制冷機機組”,在2014和2015年度中獲機械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西計、建安兩個軍品項目分獲總裝備部“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機床“數控滾齒機熱變形誤差補償方法”科研項目獲第十七屆中國專利優秀獎;水泵與江蘇大學聯合開展的“高效離心泵理論與關鍵技術研究及工程應用”項目榮獲2014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據黃勇介紹,兩年共有66個項目通過市級以上新產品新技術鑒定,集團新產品產值率連續多年達到50%以上,支撐了集團產值半壁江山的穩固。
在“一帶一路”政策推進下,2015年集團實現出口交貨值11.7億元,出口占銷售收入比重2.7%。出口值在千萬元以上的企業有10家、上億元的有3家,部分高端產品已進入歐洲與北美等發達國家。旗下兩家境外企業----PTG與恩斯特龍,掌握著其細分市場的世界領先技術,市場領域不斷拓寬,開發能力不斷顯現。
重慶機電集團旗下的重通集團成為重慶市2015年w*獲批工信部“2015年國家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單位;重慶機床的YZ3120CNC系列數控滾齒機成為重慶市w*獲批2014年度30項國家戰略性創新產品之一,鴿牌榮獲國家工信部授予的“全國工業品牌培育示范企業”稱號。
在2016年,黃勇強調,重慶機電集團必須要準確把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帶來的新機遇,以技術創新為引領,以結構調整出成效,提高效益和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為目的,推動企業邁入技術進步良性循壞發展的快車道。
“我們力爭在2016年研發費(R&D)達到主營收入的2.5%。,力爭完成新產品開發180項、通過市級以上鑒定50項、新申報專利200項(其中發明專利20項左右)。”黃勇表示說。
下一步,重慶機電集團將狠抓企業轉型升級,推動企業生產方式變革,加大自動化、智能化程度,促進企業的產品、技術上檔升級,提高產品毛利率,加快集團旗下企業轉型升級,實現各企業向創新型企業發展的轉型目標。
此外,集團在2016年推進創新平臺建設,爭取國家支持。根據集團《進一步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的指導意見》,企業實施“人才強企”戰略,全面落實2016年人才建設“五個五”目標,實施人才培訓,人力資源管理改革,引進符合集團產業發展方向的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和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
來源:中國工業報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