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與全球蔓延,對制造業的影響顯而易見。疫情期間,企業在采購、生產、銷售等環節均受到影響。而資金壓力對中小制造業企業的影響更不容小覷。但業內專家判斷,疫情對經濟增速負面沖擊總體可控,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改變。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門類齊全,產業鏈相對完整,而且國內市場潛力巨大。如果應對得當,本次疫情將是中國制造業實現鳳凰涅槃,邁入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
復工復產是戰“疫”決勝的根本保障
中制智庫研究院院長新望在接受環球網財經采訪時表示:“由于中小民營企業普遍抗風險能力弱,債務重,利潤低,疫情對此類企業沖擊較大。所以,也應該是國家政策需要救濟和關照的重點。中小制造企業大面積的復工復產,對于人民群眾生活的正常化,對于全球產業鏈的恢復和正常運行,具有標志性意義。”
疫情發生后出于防護需要,各地采取隔離防控、限制人口流動等措施,原材料難以及時送達,人員復工推遲,產能利用率下降。企業收入無法保證,但是員工工資、社保、稅費、租金等均為剛性支出,企業資金缺口擴大。根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等人對995家中小企業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及訴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總計58.05%的受調查企業應收預計下降20%以上,62.78%的企業認為員工工資及五險一金是主要的支出壓力。超過2/3的企業資金維持能力不超過2個月,其中34%的企業認為難以維持1個月,企業的訴求主要是在社保、租金、員工薪資等成本支出方面給予補貼或減免。
新望談到,除了對中小企業的沖擊外,還擔心疫情結束之后,有可能會出現通脹,中小制造企業還將面臨新的壓力。他認為:“發生通脹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企業停產,商品供應的缺口,引起物價上漲,最典型的是口罩等護理用品,尤其快遞貨運受到限制以后,帶動相關產品和服務價格普遍上漲;另一方面,災情過后,會出臺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大衰退,伴隨大通脹,隨后又有可能政策回調出現通縮。”
業內普遍認為當前疫情對經濟增速的負面沖擊總體可控。根據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模型預測:若新冠病毒疫情能夠于2020年第一季度得到控制,實現全面復工,那么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將為-0.17個百分點;若疫情持續到2020年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預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別為-0.36、-0.55和-0.77個百分點。此前ACCEPT研究院在疫情發生前公布的對2020年經濟增速的預測為6.1%,考慮新冠疫情的影響后,根據疫情結束的時間不同,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應在5.3%-5.9%之間。研究院認為,如果政策應對得當,當前的冠狀病毒疫情總體影響有限,政府能夠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
然而對制造業的影響也是直接和顯見的,李寧、紅蜻蜓、海瀾之家等這些服裝鞋帽門店,還有包括蘋果、華為、OPPO、聯想等門店停歇。對此,新望認為,這次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疫情對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影響最大。
第二、制造業受相關產業拖累。包括有交通、物流、酒店、娛樂、餐飲、商業地產等,里面近30%-50%是制造業。而這些行業一旦停擺,必然傳導到加工制造環節,導致上下游訂單減少。
第三、制造業的消費、出口下滑明顯,投資也將會下降。制造業是供給側,消費下降必然出現供給過剩。
第四、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安全影響。中國在電子、機械和設備領域已經全面融入全球價值鏈,產出占全球份額高達38%-42%。由于產品細分,產業鏈全球化,中國出口產品中,中間產品比重高,占全球產值比重高。但疫情期間,要防止國際廠商將制造業關鍵環節從中國轉移出去。
但總體來看,疫情對中國制造業雖有影響,但困難是短期的,損失是可控的,恢復也是相對容易。當前隨著制造業企業的復工復產,這既是這場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標志,也是從根本上打贏這場戰役的物質保障。
中國制造業的優勢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余永定研究員認為,中央最近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非常正確、非常及時,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6%的增長,其內在邏輯仍然沒有改變。
制造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新望認為,中國的大國崛起,主要靠制造業。我國2010年成了第一制造業大國之后,隨后2011年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成為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主要靠制造業支撐,工業大國、軍事大國,都是靠制造業。中國全球化程度最高而且受益最大的也是制造業。中國制造有顯著的四大優勢:龐大的產能;完整的產業鏈;超大內需市場;有效的產業政策。所以,通過自身的優勢,提升在全球產業鏈的話語權。
目前,大部分制造業產業集群仍在中國。麥肯錫咨詢公司2019年發表的中國與世界報告指出,自2003年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的依賴在降低,但是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卻在增加。報告指出,中國自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13年成為最大貨物貿易國,全球貨物貿易占比從2000年的1.9%提升到2017年的11.4%。同時中國也是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國。該報告估算,中國對全球制造業的貢獻達35%,其中零部件占外國品牌手機的35%-50%、農業機械的60%-80%、電子汽車的60%-75%。
中國國內的市場潛力仍然十分巨大,城市化進程尚在途中,消費升級蓄勢待發,新經濟勢頭正猛。尤其隨著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幫助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盡快復工復產的優惠政策,如蘇州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幫扶中小企業的政策。這些政策集中在保企業生存、保企業現金流,在銀行信貸、最低工資發放、階段性降低社保繳納標準、房租減免和延期繳納、相關稅費退還和減免等方面,其效果正在向實體經濟傳導。
新望提出,面對新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國要注意加強亞洲經濟圈和洲際產業鏈的打造。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認為,要繼續堅持建設沿“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價值鏈。進一步加強沿海地區與東北經濟圈、中西部地區的國內價值鏈的建設,鼓勵形成更多的國內經濟循環和聯系,適度替代全球價值鏈弱化的負面效應,發揮國內經濟的韌性和超大規模市場的調節作用。
疫情促使中國制造加快轉型
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疫情發生后,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應對及時,效果明顯。因此,專家們對中國經濟未來仍持樂觀看法。
新望提出,疫情可能是中國制造的新起點。疫情催生了新商業模式、新產業、新消費、新領域。因此,將會迎來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周期。
醫藥、醫療、醫護類制造業,受益最明顯。清華大學生物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廣談到,新冠肺炎的爆發暴露了我國醫療器械尤其體外檢測設備的短板,未來向“國產化”發展的進程會加速;政策向疫情傾斜,特事特辦,利好創新藥。生物醫藥研發,尤其特效藥、化學試劑和疫苗,其市場需求將持續存在一段時間,企業會獲得超額收益;互聯網醫療、大數據醫療享受流量紅利,成為線下醫療的重要補充,老齡社會的到來,醫護、護理市場將迅速發育,老年健康產業和醫養結合式服務將進入越來越多的家庭。這對相關制造業會起到拉動作用。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廣宇這些年一直倡導“新實體經濟”,他說,移動通訊、5G、大數據、短視頻,為企業線上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如線上購物、游戲、服務外包、居家辦公、遠程視頻會議等等,都因為疫情的發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速發展。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已經線上辦公,發展線上業務。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考慮向智能制造轉變,用機器人生產代替流水線工人,減少人員聚集徹底解決用工荒的問題。新冠疫情也將成為制造業提升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的加速催化劑。
新望認為,今年是“中國制造強國戰略”提出的第五年,五大工程,十大領域,都在實施當中。而如何從合格制造走向優質制造,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做到技術強、企業強、產品強、軟實力強,這將是未來中國制造業需要發力的重點。
來源:先進制造業 環球網
復工復產是戰“疫”決勝的根本保障
中制智庫研究院院長新望在接受環球網財經采訪時表示:“由于中小民營企業普遍抗風險能力弱,債務重,利潤低,疫情對此類企業沖擊較大。所以,也應該是國家政策需要救濟和關照的重點。中小制造企業大面積的復工復產,對于人民群眾生活的正常化,對于全球產業鏈的恢復和正常運行,具有標志性意義。”
疫情發生后出于防護需要,各地采取隔離防控、限制人口流動等措施,原材料難以及時送達,人員復工推遲,產能利用率下降。企業收入無法保證,但是員工工資、社保、稅費、租金等均為剛性支出,企業資金缺口擴大。根據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商業模式創新研究中心主任朱武祥等人對995家中小企業受武漢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影響的情況及訴求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總計58.05%的受調查企業應收預計下降20%以上,62.78%的企業認為員工工資及五險一金是主要的支出壓力。超過2/3的企業資金維持能力不超過2個月,其中34%的企業認為難以維持1個月,企業的訴求主要是在社保、租金、員工薪資等成本支出方面給予補貼或減免。
新望談到,除了對中小企業的沖擊外,還擔心疫情結束之后,有可能會出現通脹,中小制造企業還將面臨新的壓力。他認為:“發生通脹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企業停產,商品供應的缺口,引起物價上漲,最典型的是口罩等護理用品,尤其快遞貨運受到限制以后,帶動相關產品和服務價格普遍上漲;另一方面,災情過后,會出臺積極財政政策和寬松貨幣政策。大衰退,伴隨大通脹,隨后又有可能政策回調出現通縮。”
業內普遍認為當前疫情對經濟增速的負面沖擊總體可控。根據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思想與實踐研究院模型預測:若新冠病毒疫情能夠于2020年第一季度得到控制,實現全面復工,那么它對中國經濟增長的總體影響將為-0.17個百分點;若疫情持續到2020年第二、第三或第四季度,預計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分別為-0.36、-0.55和-0.77個百分點。此前ACCEPT研究院在疫情發生前公布的對2020年經濟增速的預測為6.1%,考慮新冠疫情的影響后,根據疫情結束的時間不同,2020年中國經濟增速應在5.3%-5.9%之間。研究院認為,如果政策應對得當,當前的冠狀病毒疫情總體影響有限,政府能夠實現既定的政策目標。
![疫情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uploadfile/2020/0317/20200317115239549.jpg)
然而對制造業的影響也是直接和顯見的,李寧、紅蜻蜓、海瀾之家等這些服裝鞋帽門店,還有包括蘋果、華為、OPPO、聯想等門店停歇。對此,新望認為,這次疫情對制造業的影響,主要有四方面:
第一、疫情對傳統勞動密集型企業影響最大。
第二、制造業受相關產業拖累。包括有交通、物流、酒店、娛樂、餐飲、商業地產等,里面近30%-50%是制造業。而這些行業一旦停擺,必然傳導到加工制造環節,導致上下游訂單減少。
第三、制造業的消費、出口下滑明顯,投資也將會下降。制造業是供給側,消費下降必然出現供給過剩。
第四、對中國制造業產業鏈安全影響。中國在電子、機械和設備領域已經全面融入全球價值鏈,產出占全球份額高達38%-42%。由于產品細分,產業鏈全球化,中國出口產品中,中間產品比重高,占全球產值比重高。但疫情期間,要防止國際廠商將制造業關鍵環節從中國轉移出去。
但總體來看,疫情對中國制造業雖有影響,但困難是短期的,損失是可控的,恢復也是相對容易。當前隨著制造業企業的復工復產,這既是這場戰役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標志,也是從根本上打贏這場戰役的物質保障。
中國制造業的優勢
中國社科院世經所余永定研究員認為,中央最近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更加靈活適度”,非常正確、非常及時,2020年,中國經濟實現6%的增長,其內在邏輯仍然沒有改變。
制造業對中國經濟發展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新望認為,中國的大國崛起,主要靠制造業。我國2010年成了第一制造業大國之后,隨后2011年就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3年成為第一大出口國。中國在世界經濟的地位主要靠制造業支撐,工業大國、軍事大國,都是靠制造業。中國全球化程度最高而且受益最大的也是制造業。中國制造有顯著的四大優勢:龐大的產能;完整的產業鏈;超大內需市場;有效的產業政策。所以,通過自身的優勢,提升在全球產業鏈的話語權。
目前,大部分制造業產業集群仍在中國。麥肯錫咨詢公司2019年發表的中國與世界報告指出,自2003年以來,中國對全球經濟的依賴在降低,但是全球經濟對中國的依賴卻在增加。報告指出,中國自2009年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2013年成為最大貨物貿易國,全球貨物貿易占比從2000年的1.9%提升到2017年的11.4%。同時中國也是33個國家的最大出口國,65個國家的最大進口國。該報告估算,中國對全球制造業的貢獻達35%,其中零部件占外國品牌手機的35%-50%、農業機械的60%-80%、電子汽車的60%-75%。
中國國內的市場潛力仍然十分巨大,城市化進程尚在途中,消費升級蓄勢待發,新經濟勢頭正猛。尤其隨著各地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幫助制造業尤其是中小企業盡快復工復產的優惠政策,如蘇州在全國率先出臺了幫扶中小企業的政策。這些政策集中在保企業生存、保企業現金流,在銀行信貸、最低工資發放、階段性降低社保繳納標準、房租減免和延期繳納、相關稅費退還和減免等方面,其效果正在向實體經濟傳導。
新望提出,面對新的國際貿易環境,中國要注意加強亞洲經濟圈和洲際產業鏈的打造。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院長劉志彪認為,要繼續堅持建設沿“一帶一路”倡議的全球價值鏈。進一步加強沿海地區與東北經濟圈、中西部地區的國內價值鏈的建設,鼓勵形成更多的國內經濟循環和聯系,適度替代全球價值鏈弱化的負面效應,發揮國內經濟的韌性和超大規模市場的調節作用。
![疫情是中國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起點](/uploadfile/2020/0317/20200317115310716.jpg)
疫情促使中國制造加快轉型
經濟學家們普遍認為,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疫情發生后,中央的一系列政策,應對及時,效果明顯。因此,專家們對中國經濟未來仍持樂觀看法。
新望提出,疫情可能是中國制造的新起點。疫情催生了新商業模式、新產業、新消費、新領域。因此,將會迎來中國制造高質量發展的新周期。
醫藥、醫療、醫護類制造業,受益最明顯。清華大學生物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宏廣談到,新冠肺炎的爆發暴露了我國醫療器械尤其體外檢測設備的短板,未來向“國產化”發展的進程會加速;政策向疫情傾斜,特事特辦,利好創新藥。生物醫藥研發,尤其特效藥、化學試劑和疫苗,其市場需求將持續存在一段時間,企業會獲得超額收益;互聯網醫療、大數據醫療享受流量紅利,成為線下醫療的重要補充,老齡社會的到來,醫護、護理市場將迅速發育,老年健康產業和醫養結合式服務將進入越來越多的家庭。這對相關制造業會起到拉動作用。
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研究員王廣宇這些年一直倡導“新實體經濟”,他說,移動通訊、5G、大數據、短視頻,為企業線上轉型提供了技術支撐,如線上購物、游戲、服務外包、居家辦公、遠程視頻會議等等,都因為疫情的發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速發展。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已經線上辦公,發展線上業務。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正在考慮向智能制造轉變,用機器人生產代替流水線工人,減少人員聚集徹底解決用工荒的問題。新冠疫情也將成為制造業提升自動化和智能化水平的加速催化劑。
新望認為,今年是“中國制造強國戰略”提出的第五年,五大工程,十大領域,都在實施當中。而如何從合格制造走向優質制造,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如何做到技術強、企業強、產品強、軟實力強,這將是未來中國制造業需要發力的重點。
來源:先進制造業 環球網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