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伴隨著互聯網技術(含移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政府政策的推動,互聯網已深深融入到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與娛樂等方方面面,而基于互聯網基礎的物聯網技術(互聯網+)也是一路高歌猛進,滲透到各行各業,空壓機行業也不例外。
物聯網技術對空壓機行業的積極作用與影響,經過這幾年的概念熱炒,無需過多贅述。然而,根據筆者的經驗,到目前為止,物聯網技術真正在空壓機行業中落地應用的,還真的不多,為什么會這樣呢?本文“落地”是指給空壓機裝上物聯網系統并有效運營與創造經濟價值。
物聯網技術難以在空壓機行業真正落地,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有技術因素也有市場因素。
物聯網技術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互聯共通的特性,但應用場景有著本質的區別。互聯網的落地是無數的網民且有一定知識水平與文化素質的網民,通過客戶端應用軟件,完成信息獲取、交流溝通與知識傳播的,其網民無需關心互聯網是如何連接的、信息通路是如何實現、信息傳輸速度與格式等物理層的建設與運營怎樣,因為這些都有專業的公司及專業的運營商來解決,網民只需關心自己是否能上網即可。
而物聯網的落地,不僅需要“網民”(此處的網民指物聯網的應用者)懂物理層的建設與運營即實現設備與設備間的連接、設備與系統間的連接、保證連接的可靠性與穩定性,還需要網民會應用客戶端應用軟件。僅此一項,就大大提高了物聯網的落地門檻,就意味著沒有專業技術背景的“網民”是無法玩轉物聯網。也許,很多從事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運營的服務商可能會有不同意見,比如:這些物理層的事大部分我們都做完了,網民只需安裝上適配器、開通云服務、裝上客戶端應用即可。
注意,互聯網的網民是無需搞任何一項有關物理層的事,而物聯網的網民還需要自己動手搞定物理層,從用戶體驗來說,物聯網就比互聯網差N倍了,因為網絡的特性之一就是簡單。實踐也證明了,影響物聯網落地的z*大障礙恰恰是物理層或適配器,適配器又稱數據采集器,是采集不同類型、距離、格式等設備或傳感器數據的設備,是構建物聯網的基礎性和根本性硬件。現實中,很多設備或傳感器廠家,出于自我保護的原因,并沒有公開設備或傳感器協議與數據格式,使適配器根本無法采集到數據,就使物聯網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雖然,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運營的服務商可以為“網民”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但是,基于服務成本、效率的考慮,這樣的服務也是臨時性和支持型,是無法讓“網民”放心的。眾所周知,空壓機行業的從業人員中,懂物聯網物理層技術的人才相當匱乏,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既然“網民”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技術,服務商又不能提供讓使用者放心的服務,那么就只能選擇遠離物聯網了。
物聯網技術要落地在空壓機行業,其成本與效益的不可估測性、投入與產出的不平衡性,也是客觀障礙之一。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空壓機經銷商大約需要花費10萬元+左右來配置一套空壓機物聯網系統,此費用僅含一次性的PC端、無線端軟件、云服務器及適當數量的適配器費用,不考慮系統升級、硬件部署、新增適配器及技術人員的費用,也就意味著,購買了物聯網系統,就是一筆持續的投入,而z*終會給經銷商帶來多大的收益和好處呢,就不可預知了,所以,這筆經濟賬,還是得算算的,當然10萬+一套的空壓機物聯網系統,也不貴,畢競系統開發人員的工資很高。
物聯網系統對于以傳統銷售為主營業務的經銷商來說,作用不是很大。原因有三,一是傳統經銷商的業務范圍有限,其客戶關系在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無需物聯網系統的幫助即可把握住客戶體驗(國情,大家都懂的)。二是傳統銷售就是買賣關系,買賣后,設備都屬于客戶,就算知道與掌握了設備的狀況數據,也無法有效促進業績的增長。所以,10萬元+的投入,在無法保障收益的情況下,經銷商們也就沒有了購買欲望。其三,也許有人說,有了這套系統,我可以提高售價賣給客戶,然而客戶又不是錢多人傻的土豪,會多花幾萬塊去買個擺設。
對于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營業務的節能服務公司,物聯網系統的價值要比傳統經銷商高很多,但真正要發揮其作用即為節能服務公司創造經濟價值,取決于節能服務公司是否有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持續投入的資金及持續運營系統的能力。關鍵是持續運營能力,空壓機行業的經銷商像大多數生意人一樣崛起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巨大市場紅利時代,流行話就是“風口上”,不是成長于自身運營能力。而要讓物聯網系統創造經濟價值,恰恰需要的就是企業的運營能力且是持續運營能力,不是朝三暮四的機智與勇敢就可以搞定。
物聯網系統實現的是物物相連,獲得聯網物的狀況數據,而數據的價值在于量大,沒有一定數量級的數據,無法通過分析、挖掘等數據處理技術來發揮其價值。在很多關于空壓機物聯網的營銷軟文中或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運營的服務商認知中,大部分是強調通過物聯網系統獲得設備的狀態數據或報警數據,提前預知故障或部署維護準備,從而節約維護成本、人力成本。因該價值的含金量遠遠小于通過對巨量數據進行分析、挖掘等技術處理后所創造的價值。企業的持續運營能力才是數據價值創造的根本,一家朝不保夕的公司,談何數據價值的創造呢?縱觀行業中的公司,有多少家公司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現實中,很多節能服務公司的物聯網系統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除了拓展客戶時,作為演示工具外,別無它用。所以,無物聯網系統的運營能力是物聯網技術在空壓機行業難以落地的硬傷之一。
也許有人幻想,靠“被動式”的提前預知故障或部署維護準備,而節約維護與人力成本來實現投入與產出的平衡,久而久之創造經濟價值,這是一廂情愿的天真想法。目前的空壓機物聯網系統僅實現了對空壓機本身的監測,而無法對后處理設備及輔助設備進行監測,這些設備的故障或失效同樣會給客戶帶嚴重的影響。
總而言之,空壓機物聯網系統要真正的落地,為經銷商或廠家創造經濟價值,除了技術本身的可行性外(這點毫無疑問),更需要考慮應用場景的可行性即站在經銷商或廠家的角度思考問題,既然是行業應用,就應該更懂行業、更懂行業人。賣系統容易,創造價值難;賣一套系統容易,持續賣系統難。
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運營服務商、空壓機經銷商或廠家應有“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幫客戶解決真正問題,潛心研究行業或用戶需求,強化持續經營的能力,讓好的物聯網技術真正落地,服務好行業。
本文并非否定物聯網技術和空壓機物聯網系統,只是依據現實情況,以個人多年來的空壓機行業經驗,來剖析為什么該技術或系統在空壓機行難落地的原因,以供參考。
![物聯網技術在空壓機行業落地難原因初探](/uploadfile/2017/1010/20171010092750766.jpg)
物聯網技術對空壓機行業的積極作用與影響,經過這幾年的概念熱炒,無需過多贅述。然而,根據筆者的經驗,到目前為止,物聯網技術真正在空壓機行業中落地應用的,還真的不多,為什么會這樣呢?本文“落地”是指給空壓機裝上物聯網系統并有效運營與創造經濟價值。
物聯網技術難以在空壓機行業真正落地,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有技術因素也有市場因素。
物聯網技術是在互聯網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互聯共通的特性,但應用場景有著本質的區別。互聯網的落地是無數的網民且有一定知識水平與文化素質的網民,通過客戶端應用軟件,完成信息獲取、交流溝通與知識傳播的,其網民無需關心互聯網是如何連接的、信息通路是如何實現、信息傳輸速度與格式等物理層的建設與運營怎樣,因為這些都有專業的公司及專業的運營商來解決,網民只需關心自己是否能上網即可。
而物聯網的落地,不僅需要“網民”(此處的網民指物聯網的應用者)懂物理層的建設與運營即實現設備與設備間的連接、設備與系統間的連接、保證連接的可靠性與穩定性,還需要網民會應用客戶端應用軟件。僅此一項,就大大提高了物聯網的落地門檻,就意味著沒有專業技術背景的“網民”是無法玩轉物聯網。也許,很多從事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運營的服務商可能會有不同意見,比如:這些物理層的事大部分我們都做完了,網民只需安裝上適配器、開通云服務、裝上客戶端應用即可。
注意,互聯網的網民是無需搞任何一項有關物理層的事,而物聯網的網民還需要自己動手搞定物理層,從用戶體驗來說,物聯網就比互聯網差N倍了,因為網絡的特性之一就是簡單。實踐也證明了,影響物聯網落地的z*大障礙恰恰是物理層或適配器,適配器又稱數據采集器,是采集不同類型、距離、格式等設備或傳感器數據的設備,是構建物聯網的基礎性和根本性硬件。現實中,很多設備或傳感器廠家,出于自我保護的原因,并沒有公開設備或傳感器協議與數據格式,使適配器根本無法采集到數據,就使物聯網失去了生存的根基。
雖然,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運營的服務商可以為“網民”提供技術支持與服務,但是,基于服務成本、效率的考慮,這樣的服務也是臨時性和支持型,是無法讓“網民”放心的。眾所周知,空壓機行業的從業人員中,懂物聯網物理層技術的人才相當匱乏,甚至可以說是沒有。既然“網民”自己沒有這方面的技術,服務商又不能提供讓使用者放心的服務,那么就只能選擇遠離物聯網了。
物聯網技術要落地在空壓機行業,其成本與效益的不可估測性、投入與產出的不平衡性,也是客觀障礙之一。從目前的市場行情來看,空壓機經銷商大約需要花費10萬元+左右來配置一套空壓機物聯網系統,此費用僅含一次性的PC端、無線端軟件、云服務器及適當數量的適配器費用,不考慮系統升級、硬件部署、新增適配器及技術人員的費用,也就意味著,購買了物聯網系統,就是一筆持續的投入,而z*終會給經銷商帶來多大的收益和好處呢,就不可預知了,所以,這筆經濟賬,還是得算算的,當然10萬+一套的空壓機物聯網系統,也不貴,畢競系統開發人員的工資很高。
物聯網系統對于以傳統銷售為主營業務的經銷商來說,作用不是很大。原因有三,一是傳統經銷商的業務范圍有限,其客戶關系在自己的控制范圍之內,無需物聯網系統的幫助即可把握住客戶體驗(國情,大家都懂的)。二是傳統銷售就是買賣關系,買賣后,設備都屬于客戶,就算知道與掌握了設備的狀況數據,也無法有效促進業績的增長。所以,10萬元+的投入,在無法保障收益的情況下,經銷商們也就沒有了購買欲望。其三,也許有人說,有了這套系統,我可以提高售價賣給客戶,然而客戶又不是錢多人傻的土豪,會多花幾萬塊去買個擺設。
對于以合同能源管理為主營業務的節能服務公司,物聯網系統的價值要比傳統經銷商高很多,但真正要發揮其作用即為節能服務公司創造經濟價值,取決于節能服務公司是否有這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持續投入的資金及持續運營系統的能力。關鍵是持續運營能力,空壓機行業的經銷商像大多數生意人一樣崛起于中國經濟快速發展與巨大市場紅利時代,流行話就是“風口上”,不是成長于自身運營能力。而要讓物聯網系統創造經濟價值,恰恰需要的就是企業的運營能力且是持續運營能力,不是朝三暮四的機智與勇敢就可以搞定。
物聯網系統實現的是物物相連,獲得聯網物的狀況數據,而數據的價值在于量大,沒有一定數量級的數據,無法通過分析、挖掘等數據處理技術來發揮其價值。在很多關于空壓機物聯網的營銷軟文中或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運營的服務商認知中,大部分是強調通過物聯網系統獲得設備的狀態數據或報警數據,提前預知故障或部署維護準備,從而節約維護成本、人力成本。因該價值的含金量遠遠小于通過對巨量數據進行分析、挖掘等技術處理后所創造的價值。企業的持續運營能力才是數據價值創造的根本,一家朝不保夕的公司,談何數據價值的創造呢?縱觀行業中的公司,有多少家公司具備這樣的能力?所以,現實中,很多節能服務公司的物聯網系統基本上就是一個擺設,除了拓展客戶時,作為演示工具外,別無它用。所以,無物聯網系統的運營能力是物聯網技術在空壓機行業難以落地的硬傷之一。
也許有人幻想,靠“被動式”的提前預知故障或部署維護準備,而節約維護與人力成本來實現投入與產出的平衡,久而久之創造經濟價值,這是一廂情愿的天真想法。目前的空壓機物聯網系統僅實現了對空壓機本身的監測,而無法對后處理設備及輔助設備進行監測,這些設備的故障或失效同樣會給客戶帶嚴重的影響。
總而言之,空壓機物聯網系統要真正的落地,為經銷商或廠家創造經濟價值,除了技術本身的可行性外(這點毫無疑問),更需要考慮應用場景的可行性即站在經銷商或廠家的角度思考問題,既然是行業應用,就應該更懂行業、更懂行業人。賣系統容易,創造價值難;賣一套系統容易,持續賣系統難。
物聯網技術應用與運營服務商、空壓機經銷商或廠家應有“以客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幫客戶解決真正問題,潛心研究行業或用戶需求,強化持續經營的能力,讓好的物聯網技術真正落地,服務好行業。
本文并非否定物聯網技術和空壓機物聯網系統,只是依據現實情況,以個人多年來的空壓機行業經驗,來剖析為什么該技術或系統在空壓機行難落地的原因,以供參考。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