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嘉賓:郭宇寬
【壓縮機網】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清華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
資深傳媒人士、著名媒體人,曾任陜西衛視、湖南衛視主持人,
《南風窗》主筆和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
我非常榮幸的受到《壓縮機》雜志邀請,參加本次高峰論壇。 我想講一下,如果我們來分析壓縮機這個行業,應該構造什么樣的生態系統,或者《壓縮機》雜志,壓縮機行業展會這樣的平臺型組織,在這個行業生態系統當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大家都在說當下的企業處境如何艱難,經濟如何疲軟,而我個人卻認為中國真正的好日子,馬上就要開始了。為什么這樣講呢?這基于中國企業界在這個時代選擇的道路和模式。我們的模式和行業的生態系統,到底差在哪里?這個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我并不單是從壓縮機行業看到的,而是從眾多行業得到的一些思考。
z*近有一部電視劇我看了非常受觸動,講的是改革年代的鄧小平。那個時候,有一些海外的人想在國內投資,鄧小平表示我們不僅需要的是錢,而且需要的是你帶進來你們在西方學習到的運營方法——鄧小平以這樣的魄力和格局性思維,把當時先進的思想和方法整合到中國的這個平臺上,讓這個平臺的活力被激發出來。隨后30年,中國開始了高速迅猛的發展。但是為什么是高速迅猛的30年,到了現在,大家覺得這個好日子快到頭了呢?
原因在于,雖然我們在有些方面學到了市場經濟,開放了競爭的一些市場,并學習到了市場經濟所運營的文化和生態系統,但我們所受的教育,我們的思維方法,我們所看待問題的內容,還是帶有很多過去計劃經濟幾十年留下來的思想和習慣。
在早期的時候,中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中國還處在缺錢的社會,真的是一個企業生產什么都有會市場空間。但是漸漸的,當中國各個領域,包括壓縮機行業,在中國人的勤勞智慧奮斗下很快達到一個飽和的市場時,所有人都發現,原來我隨便開一個店,賣饅頭都好掙錢,現在不好掙錢了。市場逐漸從一個落后的市場,變成一個比較飽和的市場。
前段時間有一個論壇,組織一些企業家到德國考察一個企業,這個老板好玩,除了自己搞一個制造企業,還要搞酒莊,這個企業只有50多個人,一年大概有幾千萬歐元的營業額。人家能夠搞起來,這就是一種模式。在德國的工業領域,以西門子等為代表的旗幟性的企業和周邊地方化的十分有競爭力企業,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生態系統,這就是德國的模式。
中國未來有沒有中國的西門子,我相信一定會有,問題在于,誰能夠把這個z*后的一套哲學領會清楚。其實中國的制造業行業面臨的問題,在我看來,跟食品行業完全是一模一樣的。中國對于創新的支持體系,對一個東西的認識。沒有西方的這個知識體系豐富。 這個背后支撐的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中國所有行業生態系統的問題。
中國人人多,人多就意味著很多的創新,中國人又勤奮,中國人與生俱來就有這個氣質,所以,中國人不但有美國人開放學習的特長,也有德國人做事認真的地方,但是中國現在缺乏的是一種生態系統。要把這個行業的正能量激發出來,把握行業大局,就能占有未來的市場。
中國的壓縮機行業,其實現在特別需要的是有一種生態系統,而這個生態系統,能夠把大家組織起來,能夠形成一種行規,使大家的利潤能夠得到保障。同時,一定要創新,不要再搞相互壓價,惡劣競爭這樣的事情。專注、開放、協作,打造高端制造業的產業生態系統,這個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
我想,《壓縮機》雜志,能夠推進中國壓縮機生態系統成熟,創造一個和諧的、開放的局面,這個正是我們相聚的意義,謝謝大家。
主講嘉賓:郭宇寬
【壓縮機網】傳媒大學傳播學博士,清華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后。
資深傳媒人士、著名媒體人,曾任陜西衛視、湖南衛視主持人,
《南風窗》主筆和央視《新聞調查》出鏡記者。
我非常榮幸的受到《壓縮機》雜志邀請,參加本次高峰論壇。 我想講一下,如果我們來分析壓縮機這個行業,應該構造什么樣的生態系統,或者《壓縮機》雜志,壓縮機行業展會這樣的平臺型組織,在這個行業生態系統當中起到什么樣的作用。
大家都在說當下的企業處境如何艱難,經濟如何疲軟,而我個人卻認為中國真正的好日子,馬上就要開始了。為什么這樣講呢?這基于中國企業界在這個時代選擇的道路和模式。我們的模式和行業的生態系統,到底差在哪里?這個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我并不單是從壓縮機行業看到的,而是從眾多行業得到的一些思考。
z*近有一部電視劇我看了非常受觸動,講的是改革年代的鄧小平。那個時候,有一些海外的人想在國內投資,鄧小平表示我們不僅需要的是錢,而且需要的是你帶進來你們在西方學習到的運營方法——鄧小平以這樣的魄力和格局性思維,把當時先進的思想和方法整合到中國的這個平臺上,讓這個平臺的活力被激發出來。隨后30年,中國開始了高速迅猛的發展。但是為什么是高速迅猛的30年,到了現在,大家覺得這個好日子快到頭了呢?
原因在于,雖然我們在有些方面學到了市場經濟,開放了競爭的一些市場,并學習到了市場經濟所運營的文化和生態系統,但我們所受的教育,我們的思維方法,我們所看待問題的內容,還是帶有很多過去計劃經濟幾十年留下來的思想和習慣。
在早期的時候,中國改革開放的前30年,中國還處在缺錢的社會,真的是一個企業生產什么都有會市場空間。但是漸漸的,當中國各個領域,包括壓縮機行業,在中國人的勤勞智慧奮斗下很快達到一個飽和的市場時,所有人都發現,原來我隨便開一個店,賣饅頭都好掙錢,現在不好掙錢了。市場逐漸從一個落后的市場,變成一個比較飽和的市場。
前段時間有一個論壇,組織一些企業家到德國考察一個企業,這個老板好玩,除了自己搞一個制造企業,還要搞酒莊,這個企業只有50多個人,一年大概有幾千萬歐元的營業額。人家能夠搞起來,這就是一種模式。在德國的工業領域,以西門子等為代表的旗幟性的企業和周邊地方化的十分有競爭力企業,形成了一個很好的生態系統,這就是德國的模式。
中國未來有沒有中國的西門子,我相信一定會有,問題在于,誰能夠把這個z*后的一套哲學領會清楚。其實中國的制造業行業面臨的問題,在我看來,跟食品行業完全是一模一樣的。中國對于創新的支持體系,對一個東西的認識。沒有西方的這個知識體系豐富。 這個背后支撐的不是一個企業,而是中國所有行業生態系統的問題。
中國人人多,人多就意味著很多的創新,中國人又勤奮,中國人與生俱來就有這個氣質,所以,中國人不但有美國人開放學習的特長,也有德國人做事認真的地方,但是中國現在缺乏的是一種生態系統。要把這個行業的正能量激發出來,把握行業大局,就能占有未來的市場。
中國的壓縮機行業,其實現在特別需要的是有一種生態系統,而這個生態系統,能夠把大家組織起來,能夠形成一種行規,使大家的利潤能夠得到保障。同時,一定要創新,不要再搞相互壓價,惡劣競爭這樣的事情。專注、開放、協作,打造高端制造業的產業生態系統,這個就是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
我想,《壓縮機》雜志,能夠推進中國壓縮機生態系統成熟,創造一個和諧的、開放的局面,這個正是我們相聚的意義,謝謝大家。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