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裝備制造業進入質變式加速發展時期](http://image.compressor.cn/uploadfile/2013/0326/20130326113252248.jpg)
【壓縮機網】中國裝備制造業進入質變式加速發展時期
如果現在回望新世紀的第一年即2000年的北京,那時北京正在建四環路,以今天北京離譜的房價衡量,那時北京的房價便宜得可笑,但當時愿買“便宜房”的人不多,不少人還等著單位分房,即使買房z*遠也只肯到三環路附近,而四環路附近則被北京人視為荒郊野地,四環路商品房銷路不暢,開發商拚命降價促銷。而十年之后,四環路已成為北京市區,四環路房價早已飛上天,北京已計劃建七環路。北京是中國的縮影,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z*近幾年,中國社會、經濟、科技呈現出由量變到質變的加速發展之勢。
從GDP增長來看,中國GDP在2000年時還僅為日本的四分之一。當時不少日本學者認為中國需要20年即在2020年前后才能趕超日本。但是中國的經濟規模卻在這10年內翻了兩番,中國GDP在2010年就超過日本,甚至已有一部分人預測中國GDP將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去年12期《裝備制造》雜志“黨的十八大特別報道:黃金十年的裝備強國夢”一文中“黃金十年”一詞用得很貼切,進入新世紀的頭十年的確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黃金十年”,過去一直發展遲緩,拖經濟后腿的裝備制造業呈現出質變式加速發展的趨勢。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2000年總產值僅1.44萬億元,到2010年達到14.38萬億元,年均增長25%,產值和產量早在2009年就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機械工業一大批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發電設備連續多年實現超高速增長,年產量連續5年超過1億千瓦,占世界總產量50%左右,2010年產量超過1.2億千瓦,與2000年比增長近10倍。數控機床2010年產量超過22萬臺,是2000年的15倍。機床工業2009年以153億美元產值位居世界s*位。大中型拖拉機由2000年的4.1萬臺提高到2010年的38萬臺,十年間增長9倍多。此外,內燃機、裝載機、汽車起重機、軸承等眾多產品產量位列世界前茅。這十年,真是中國裝備制造業前所未有的黃金十年!
如果從中國汽車產量來看,從1949年建國到1992年中國汽車產量s*次突破100萬輛大關,用了漫長43年,但從1993年到2004年中國汽車產量s*次突破500萬輛大關,只用了11年,然而從2005年到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s*次突破了1000萬輛大關只用更短的4年,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達到1300多萬輛,又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才用1年時間,即2010中國汽車產量s*次突破了1500萬輛大關,達到1826萬輛,是2000年產量的9倍,產銷量均名列世界第一。
北京市、裝備制造業等產業這種質變式加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什么?這種質變式加速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自然成為我們所關心的一個問題。不少人將中國質變加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歸功于改革開放,這并沒有錯。問題是改革開放己搞了三十多年,但為何唯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在各方面才出現質變式加速發展勢頭,一方面應歸功于改革開放,另一方面,肯定還有重要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索。
工程師質變是中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眾所周知,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做得z*成功的是振華重工(原振華港機),在原總裁管彤賢帶領下,占領q*集裝箱港口裝卸裝備80%以上的市場份額。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以其切身的體會,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打造一名優秀的工程師需要20年時間。以筆者的調查與了解,他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一位工程院院士說過,工程師是工程教育培養的“毛坯”再經過工程技術實踐的鍛煉后形成的。這位院士把工科畢業生比喻為“毛坯”,必須經過工程技術實踐才能“鍛造”成一位合格的工程師,這也是符合實際的,而且“鍛造”“毛坯”的過程往往十分漫長,在技術上“十年磨一劍”是z*起碼的要求。
在航空、航天、核潛艇這樣的尖端技術領域,“十年磨一劍”都不夠,往往需要技術人員“二十年磨一劍”乃至“三十年磨一劍”,才能真正做到在技術上游刃有余,完全掌握技術精髓。所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年齡普遍高于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就不足為怪。在高端制造領域,即使是技術工人培養至少也要“十年磨一劍”周期,一位技校畢業生,即使本人勤奮且有天資,要成為技術高超的熟練技術工人,大體得用十年時間,如果要成長技師、高級技師還得用二三十年。
“十年磨一劍”甚至“三十年磨一劍”說明了只有靠長期持續不斷的研發、生產,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才能通過長期技術能力和技術經驗的積累,z*終成長為技術骨干或技術帶頭人。
工程師質變是中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眾所周知,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做得z*成功的是振華重工(原振華港機),在原總裁管彤賢帶領下,占領q*集裝箱港口裝卸裝備80%以上的市場份額。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以其切身的體會,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打造一名優秀的工程師需要20年時間。以筆者的調查與了解,他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一位工程院院士說過,工程師是工程教育培養的“毛坯”再經過工程技術實踐的鍛煉后形成的。這位院士把工科畢業生比喻為“毛坯”,必須經過工程技術實踐才能“鍛造”成一位合格的工程師,這也是符合實際的,而且“鍛造”“毛坯”的過程往往十分漫長,在技術上“十年磨一劍”是z*起碼的要求。
在航空、航天、核潛艇這樣的尖端技術領域,“十年磨一劍”都不夠,往往需要技術人員“二十年磨一劍”乃至“三十年磨一劍”,才能真正做到在技術上游刃有余,完全掌握技術精髓。所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年齡普遍高于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就不足為怪。在高端制造領域,即使是技術工人培養至少也要“十年磨一劍”周期,一位技校畢業生,即使本人勤奮且有天資,要成為技術高超的熟練技術工人,大體得用十年時間,如果要成長技師、高級技師還得用二三十年。
“十年磨一劍”甚至“三十年磨一劍”說明了只有靠長期持續不斷的研發、生產,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才能通過長期技術能力和技術經驗的積累,z*終成長為技術骨干或技術帶頭人。
師范院校畢業生一畢業馬上就能上講臺講課,講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夠講;中文系畢業生一到出版社馬上就能編書,編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編,這些屬于一畢業就能上手的“速成人才”。但工科畢業生卻是上手z*慢的技術人才,工科本科生到工業企業或相關科研院所工作崗位的頭一、兩年可能什么也干不了,因為他們學的理論知識僅是敲門磚,得靠有經驗的同志傳、幫、帶,兩、三年后才能逐步獨立工作,如本人勤奮又有天資,大體上要用10年左右時間才能成為一名技術骨干。理工科碩士生、博士生成才時間要短一些,但也要5、6年或更長時間。如果還想進一步成為技術上領軍人才或d*技術人才,還得“二十年磨一劍”乃至“三十年磨一劍”。現在跨越式發展的提法很盛行,經濟上跨越式發展是可以的,但工科技術人才培養永遠無法跨越,就得靠連續不斷的“十年磨一劍”乃“二十年磨一劍”進行馬拉松式超長周期的技術經驗積累,其間絕無任何捷徑可走。
筆者認為,從大學本科崗位畢業,在生產一線技術崗位或科研崗位上連續工作二十年左右的工程師依靠“二十年磨一劍”技術經驗積累,這類工程師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其工作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將進入從量變到質變轉折期與化蛹為蝶的飛躍期,可以說前后判若兩人,可以說40歲以上中年工程師是風華正茂、年富力強的黃金期工程師。上世紀八十年及九十年初期畢業的工科生,是我國40歲以上是黃金期工程師的主力軍,黃金期工程師技術創新能力的質變也必然推動我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進入加速發展的質變期,他們是我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式加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從殲10到殲20的飛躍能充分證明這點。
2011年1月11日,中國第四代隱形殲擊機殲20原型機(西方稱為五代機)的試飛在國外引起了震動超出了國人的意料,這不僅因為殲20是一款先進的隱形殲擊機,更是因為殲20原型機推出速度之快遠超出西方預料。美國情報部門推斷,殲20原型機研發僅用了10年的時間。美國防長蓋茨在2011年1月上旬訪華期間得知殲20試飛消息后對媒體表示:“中國研發隱形戰機的速度遠遠大于美國的預期。”美國負責情報信息的海軍副作戰部長杰克 道斯特稱美國“嚴重低估了中國武器的研發速度” 2011年1月12日《華盛頓時報》評論殲20試飛文章稱,美國情報部門明顯對中國在該領域成熟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感到大吃一驚。
其實殲20研發時間短主要是建立在工程師質變的基礎上之,負責殲20研發的成都飛機設計所的精英工程師團隊主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進所的那批大學生,上世紀八十年中期,成都飛機設計所開始立項研發三代機殲10,歷經近二十年努力于,1998年s*飛成功,2003年開始小批量投產并裝備部隊。成都飛機設計所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批大學生參與殲10研發的整個過程,殲10“二十年磨一劍”的過程也就是這批大學生的量變過程,殲10研發的成功意味著他們中大部份人結束了量變期,大都年滿40歲,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開始成為進入質變階段黃金期工程師。在殲十研制接近完成時,十多年前成都飛機設計所又馬不停碲立項研發殲20時,正是靠這部份黃金期工程師組成的技術團隊,殲20才能在10年內研發成功,所以從工程師質變角度看,中國航空的飛速進步、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雖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美國情報部門“誤判”中國武器研發速度已經不是第一次,上世紀六十年中國“兩彈一星”成就震驚了西方,z*讓西方震驚是中國“兩彈一星”的速度實在太快,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時間居然搶在當時世界五大強國之一的法國前面,這令法國顏面盡失,為此,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曾對法國負責氫彈研制的相關部門大加指責。
當中國于1958年開始啟動原子彈項目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估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z*少需要15年,后來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失去蘇聯的技術援助,美國中央情報局又估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還得推遲5年,z*少需要20年。其實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估計也是有“充分依據”的,因為當時中國經濟很落后,科技、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備研制原子彈的條件。但中國原子彈項目從開始啟動到1964年成功爆炸只用短短五年時間,速度之快完全出乎美國中央情報局意料,其原因是多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忽視了當時中國雖很落后,卻有一批從國外學成歸來,正處質變黃金期的科學家與工程師。
1999年,新中國建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制作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授予給錢學森等23位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翻開這23位科技專家履歷可以發現,當我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啟動“兩彈一星”項目時,他們中大部份人年滿40,剛好進入質變黃金期,z*年輕的也年滿35歲,隨著“兩彈一星”項目的推進,他們也陸續進入質變黃金期。以“兩彈一星”項目領軍人物錢學森為例,從1935年留學美國,錢學森在美國學習、科研長達20年,到1955年返回祖國時,年滿44歲,正處于質變黃金期。正是靠他們的質變才帶來“兩彈一星”的質變與快速突破。
在中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發展時代應給予工程師更多的關心和重視
中國工程院曾對全國5000名工程技術人員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工程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一般”或“偏低”,對個人收入的滿意度僅為53.75%。而2010年7月,中國科協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則顯示,由于工作壓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數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機會更愿從事企事業管理、公務員等其他職業。
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小學生崇拜歌星和科學家的不在少數,對工程師的了解卻極為模糊,在“z*崇拜的人”、“z*理想的職業”選項中,僅有10%的選擇與工程師沾邊。
這些調查結果實在讓有識之士為工程師的處境心寒,這也就不難理解沒有多少工程師愿意子承父業,相反,公務員中愿意子承父業比例高達近100%。高校報考中逃離工科盛行,工科專業很難招到一流的考生,這意味著我國工程師隊伍面臨后繼乏人的危機。
工程師質變推動中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中國的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優秀工程師,也需要更多優秀人才選擇工程師職業,需要更多的黃金期工程師,我們應高喊向中國工程師們致敬,中國工程師萬歲。然而中國工程師隊伍的現狀不容樂觀,論收入,中國工程師艱辛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待遇一直偏低,社會地位根本趕不上公務員。這是我們今后必須面對與解決的難題。
![中國裝備制造業進入質變式加速發展時期](http://image.compressor.cn/uploadfile/2013/0326/20130326113252248.jpg)
【壓縮機網】中國裝備制造業進入質變式加速發展時期
如果現在回望新世紀的第一年即2000年的北京,那時北京正在建四環路,以今天北京離譜的房價衡量,那時北京的房價便宜得可笑,但當時愿買“便宜房”的人不多,不少人還等著單位分房,即使買房z*遠也只肯到三環路附近,而四環路附近則被北京人視為荒郊野地,四環路商品房銷路不暢,開發商拚命降價促銷。而十年之后,四環路已成為北京市區,四環路房價早已飛上天,北京已計劃建七環路。北京是中國的縮影,進入新世紀后特別是z*近幾年,中國社會、經濟、科技呈現出由量變到質變的加速發展之勢。
從GDP增長來看,中國GDP在2000年時還僅為日本的四分之一。當時不少日本學者認為中國需要20年即在2020年前后才能趕超日本。但是中國的經濟規模卻在這10年內翻了兩番,中國GDP在2010年就超過日本,甚至已有一部分人預測中國GDP將在2020年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去年12期《裝備制造》雜志“黨的十八大特別報道:黃金十年的裝備強國夢”一文中“黃金十年”一詞用得很貼切,進入新世紀的頭十年的確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黃金十年”,過去一直發展遲緩,拖經濟后腿的裝備制造業呈現出質變式加速發展的趨勢。我國機械裝備制造業2000年總產值僅1.44萬億元,到2010年達到14.38萬億元,年均增長25%,產值和產量早在2009年就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從2000年到2010年十年間,機械工業一大批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發電設備連續多年實現超高速增長,年產量連續5年超過1億千瓦,占世界總產量50%左右,2010年產量超過1.2億千瓦,與2000年比增長近10倍。數控機床2010年產量超過22萬臺,是2000年的15倍。機床工業2009年以153億美元產值位居世界s*位。大中型拖拉機由2000年的4.1萬臺提高到2010年的38萬臺,十年間增長9倍多。此外,內燃機、裝載機、汽車起重機、軸承等眾多產品產量位列世界前茅。這十年,真是中國裝備制造業前所未有的黃金十年!
如果從中國汽車產量來看,從1949年建國到1992年中國汽車產量s*次突破100萬輛大關,用了漫長43年,但從1993年到2004年中國汽車產量s*次突破500萬輛大關,只用了11年,然而從2005年到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s*次突破了1000萬輛大關只用更短的4年,2009年,中國汽車產量達到1300多萬輛,又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才用1年時間,即2010中國汽車產量s*次突破了1500萬輛大關,達到1826萬輛,是2000年產量的9倍,產銷量均名列世界第一。
北京市、裝備制造業等產業這種質變式加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是什么?這種質變式加速發展是否具有可持續性,自然成為我們所關心的一個問題。不少人將中國質變加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歸功于改革開放,這并沒有錯。問題是改革開放己搞了三十多年,但為何唯進入新世紀后中國在各方面才出現質變式加速發展勢頭,一方面應歸功于改革開放,另一方面,肯定還有重要的原因值得我們探索。
工程師質變是中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眾所周知,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做得z*成功的是振華重工(原振華港機),在原總裁管彤賢帶領下,占領q*集裝箱港口裝卸裝備80%以上的市場份額。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以其切身的體會,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打造一名優秀的工程師需要20年時間。以筆者的調查與了解,他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一位工程院院士說過,工程師是工程教育培養的“毛坯”再經過工程技術實踐的鍛煉后形成的。這位院士把工科畢業生比喻為“毛坯”,必須經過工程技術實踐才能“鍛造”成一位合格的工程師,這也是符合實際的,而且“鍛造”“毛坯”的過程往往十分漫長,在技術上“十年磨一劍”是z*起碼的要求。
在航空、航天、核潛艇這樣的尖端技術領域,“十年磨一劍”都不夠,往往需要技術人員“二十年磨一劍”乃至“三十年磨一劍”,才能真正做到在技術上游刃有余,完全掌握技術精髓。所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年齡普遍高于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就不足為怪。在高端制造領域,即使是技術工人培養至少也要“十年磨一劍”周期,一位技校畢業生,即使本人勤奮且有天資,要成為技術高超的熟練技術工人,大體得用十年時間,如果要成長技師、高級技師還得用二三十年。
“十年磨一劍”甚至“三十年磨一劍”說明了只有靠長期持續不斷的研發、生產,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才能通過長期技術能力和技術經驗的積累,z*終成長為技術骨干或技術帶頭人。
工程師質變是中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式發展的主要推動力
眾所周知,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做得z*成功的是振華重工(原振華港機),在原總裁管彤賢帶領下,占領q*集裝箱港口裝卸裝備80%以上的市場份額。他在一次接受采訪時,以其切身的體會,曾說過一句意味深長的話:打造一名優秀的工程師需要20年時間。以筆者的調查與了解,他的說法是符合實際的。
一位工程院院士說過,工程師是工程教育培養的“毛坯”再經過工程技術實踐的鍛煉后形成的。這位院士把工科畢業生比喻為“毛坯”,必須經過工程技術實踐才能“鍛造”成一位合格的工程師,這也是符合實際的,而且“鍛造”“毛坯”的過程往往十分漫長,在技術上“十年磨一劍”是z*起碼的要求。
在航空、航天、核潛艇這樣的尖端技術領域,“十年磨一劍”都不夠,往往需要技術人員“二十年磨一劍”乃至“三十年磨一劍”,才能真正做到在技術上游刃有余,完全掌握技術精髓。所以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年齡普遍高于中國科學院院士也就不足為怪。在高端制造領域,即使是技術工人培養至少也要“十年磨一劍”周期,一位技校畢業生,即使本人勤奮且有天資,要成為技術高超的熟練技術工人,大體得用十年時間,如果要成長技師、高級技師還得用二三十年。
“十年磨一劍”甚至“三十年磨一劍”說明了只有靠長期持續不斷的研發、生產,技術人員及技術工人才能通過長期技術能力和技術經驗的積累,z*終成長為技術骨干或技術帶頭人。
師范院校畢業生一畢業馬上就能上講臺講課,講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夠講;中文系畢業生一到出版社馬上就能編書,編得好不好先不管,反正能編,這些屬于一畢業就能上手的“速成人才”。但工科畢業生卻是上手z*慢的技術人才,工科本科生到工業企業或相關科研院所工作崗位的頭一、兩年可能什么也干不了,因為他們學的理論知識僅是敲門磚,得靠有經驗的同志傳、幫、帶,兩、三年后才能逐步獨立工作,如本人勤奮又有天資,大體上要用10年左右時間才能成為一名技術骨干。理工科碩士生、博士生成才時間要短一些,但也要5、6年或更長時間。如果還想進一步成為技術上領軍人才或d*技術人才,還得“二十年磨一劍”乃至“三十年磨一劍”。現在跨越式發展的提法很盛行,經濟上跨越式發展是可以的,但工科技術人才培養永遠無法跨越,就得靠連續不斷的“十年磨一劍”乃“二十年磨一劍”進行馬拉松式超長周期的技術經驗積累,其間絕無任何捷徑可走。
筆者認為,從大學本科崗位畢業,在生產一線技術崗位或科研崗位上連續工作二十年左右的工程師依靠“二十年磨一劍”技術經驗積累,這類工程師年齡一般在40歲以上,其工作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將進入從量變到質變轉折期與化蛹為蝶的飛躍期,可以說前后判若兩人,可以說40歲以上中年工程師是風華正茂、年富力強的黃金期工程師。上世紀八十年及九十年初期畢業的工科生,是我國40歲以上是黃金期工程師的主力軍,黃金期工程師技術創新能力的質變也必然推動我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進入加速發展的質變期,他們是我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式加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從殲10到殲20的飛躍能充分證明這點。
2011年1月11日,中國第四代隱形殲擊機殲20原型機(西方稱為五代機)的試飛在國外引起了震動超出了國人的意料,這不僅因為殲20是一款先進的隱形殲擊機,更是因為殲20原型機推出速度之快遠超出西方預料。美國情報部門推斷,殲20原型機研發僅用了10年的時間。美國防長蓋茨在2011年1月上旬訪華期間得知殲20試飛消息后對媒體表示:“中國研發隱形戰機的速度遠遠大于美國的預期。”美國負責情報信息的海軍副作戰部長杰克 道斯特稱美國“嚴重低估了中國武器的研發速度” 2011年1月12日《華盛頓時報》評論殲20試飛文章稱,美國情報部門明顯對中國在該領域成熟的設計和制造技術感到大吃一驚。
其實殲20研發時間短主要是建立在工程師質變的基礎上之,負責殲20研發的成都飛機設計所的精英工程師團隊主要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進所的那批大學生,上世紀八十年中期,成都飛機設計所開始立項研發三代機殲10,歷經近二十年努力于,1998年s*飛成功,2003年開始小批量投產并裝備部隊。成都飛機設計所上世紀八十年代這批大學生參與殲10研發的整個過程,殲10“二十年磨一劍”的過程也就是這批大學生的量變過程,殲10研發的成功意味著他們中大部份人結束了量變期,大都年滿40歲,積累了豐富的技術經驗,具有很強的技術創新能力,開始成為進入質變階段黃金期工程師。在殲十研制接近完成時,十多年前成都飛機設計所又馬不停碲立項研發殲20時,正是靠這部份黃金期工程師組成的技術團隊,殲20才能在10年內研發成功,所以從工程師質變角度看,中國航空的飛速進步、中國經濟的突飛猛進雖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其實美國情報部門“誤判”中國武器研發速度已經不是第一次,上世紀六十年中國“兩彈一星”成就震驚了西方,z*讓西方震驚是中國“兩彈一星”的速度實在太快,中國第一顆氫彈成功爆炸時間居然搶在當時世界五大強國之一的法國前面,這令法國顏面盡失,為此,當時法國總統戴高樂曾對法國負責氫彈研制的相關部門大加指責。
當中國于1958年開始啟動原子彈項目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估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z*少需要15年,后來中蘇關系破裂,中國失去蘇聯的技術援助,美國中央情報局又估計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制成功還得推遲5年,z*少需要20年。其實當時美國中央情報局估計也是有“充分依據”的,因為當時中國經濟很落后,科技、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根本不具備研制原子彈的條件。但中國原子彈項目從開始啟動到1964年成功爆炸只用短短五年時間,速度之快完全出乎美國中央情報局意料,其原因是多方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美國中央情報局忽視了當時中國雖很落后,卻有一批從國外學成歸來,正處質變黃金期的科學家與工程師。
1999年,新中國建國50周年之際,由中共中央、國務院及中央軍委制作了“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授予給錢學森等23位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翻開這23位科技專家履歷可以發現,當我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啟動“兩彈一星”項目時,他們中大部份人年滿40,剛好進入質變黃金期,z*年輕的也年滿35歲,隨著“兩彈一星”項目的推進,他們也陸續進入質變黃金期。以“兩彈一星”項目領軍人物錢學森為例,從1935年留學美國,錢學森在美國學習、科研長達20年,到1955年返回祖國時,年滿44歲,正處于質變黃金期。正是靠他們的質變才帶來“兩彈一星”的質變與快速突破。
在中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發展時代應給予工程師更多的關心和重視
中國工程院曾對全國5000名工程技術人員的一項調查表明:超過80%的被調查者認為目前工程師職業的社會地位“一般”或“偏低”,對個人收入的滿意度僅為53.75%。而2010年7月,中國科協5年一次的“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則顯示,由于工作壓力和收入等方面的原因,有近半數的科技工作者表示如有機會更愿從事企事業管理、公務員等其他職業。
一項問卷調查發現,小學生崇拜歌星和科學家的不在少數,對工程師的了解卻極為模糊,在“z*崇拜的人”、“z*理想的職業”選項中,僅有10%的選擇與工程師沾邊。
這些調查結果實在讓有識之士為工程師的處境心寒,這也就不難理解沒有多少工程師愿意子承父業,相反,公務員中愿意子承父業比例高達近100%。高校報考中逃離工科盛行,工科專業很難招到一流的考生,這意味著我國工程師隊伍面臨后繼乏人的危機。
工程師質變推動中國經濟與裝備制造業質變,中國的發展需要培養更多的優秀工程師,也需要更多優秀人才選擇工程師職業,需要更多的黃金期工程師,我們應高喊向中國工程師們致敬,中國工程師萬歲。然而中國工程師隊伍的現狀不容樂觀,論收入,中國工程師艱辛付出與收入不成比例,待遇一直偏低,社會地位根本趕不上公務員。這是我們今后必須面對與解決的難題。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