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影響備受關注。自從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以來,一些擔憂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的聲音逐漸增多。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究竟帶來哪些影響?聽聽權威專家的分析。
為有效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河北泰能鴻森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開足馬力生產,確保醫用手套及時供應。趙永輝攝(中經視覺)
一問:經濟基本盤能穩住嗎?
短期干擾不影響中長期趨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屬于短期外部沖擊,對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影響不大。”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小廣表示,一般而言,一國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必然會對短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不會對中長期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待沖擊平息后,經濟社會活動將一切回歸正常。
專家分析認為,從產業來講,短期內對2月份、3月份的服務業影響較大,其中旅游業、餐飲業、酒店業和航空業受影響最大;由于快遞暢通性下降,包括網購在內的商業零售業會受到較大影響。對于工業和建筑業來說,一季度稍有影響,主要體現在2月份,3月份可恢復正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立強表示,“封城”、限制人員流動、企業停產停工等舉措會使我國經濟在短期內受到沖擊,但這些舉措有利于防控疫情。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在疫情過后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升,預計下半年我國經濟將逐漸回暖。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
“此次疫情可視為一個短期的經濟沖擊,使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有一個短期平移。但是,隨著時間延長,沖擊將逐漸減弱,經濟增長終究還是要回到原有的軌跡。因此,長期內不影響經濟向好的根本趨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王琛偉說。
二問:中小企業能撐住嗎?
中小企業將承受較大壓力
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延長、人員流動受限、各地延遲復工,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短期沖擊不可避免。特別是當前消費需求短期內下滑,已給不少地區的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行業造成明顯影響。專家普遍認為,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的市場主體正面臨較大生存壓力,尤其是中小型制造業、服務業企業,值得重點關注。
楊立強認為,消費需求下滑可能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因缺少訂單出現現金流問題。需要注意的是,人員流動受限還直接或間接導致全國物流成本上升,在短期內推高物價的同時,還有可能導致部分企業供應鏈和節后返工受其影響,抬升企業生產成本。王小廣則認為,一些小微服務型企業或因難以承受短期沖擊,可能出現倒閉的情況。
此外,疫情期間的外貿出口和投資活動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王琛偉表示,客觀來講,一些國家可能會因限制疫情傳播,在一段時期內對我國出口商品提出限制條件。與此同時,投資活動可能會放緩步伐,由于近期很多經濟活動都會受到限制,投資項目前期報建手續可能推遲,直接影響到項目建設進度。
重點幫扶困難中小企業
“在當前經濟承壓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亟需出臺一些針對性的舉措,尤其是需要對中小企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在稅費、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給予支持性政策,幫助特定企業、行業、地區、人群渡過難關,以減小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王小廣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迅認為,一方面,銀行要讓利給實體經濟,通過降息降利減少企業財務成本。無論對于個人貸款還是企業貸款,都要給與一個特殊時期的延期,避免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或個人破產倒閉潮。另一方面,不要飲鴆止渴。堅持“房住不炒”政策不動搖。
楊立強表示,疫情結束后,建議采取減稅、補貼等措施進一步刺激消費,扶持和幫助受影響的服務業企業恢復生產經營,疏解就業壓力。通過多種形式的政策措施,扶持受影響較大的制造業企業和外貿企業。
三問:如何在疫情中化危為機?
應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雖然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沖擊不可避免,但不能過分夸大其負面影響,我們應當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比如一些行業正在努力化危為機。
“在疫情影響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居家辦公、虛擬會務/商務、線上教學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楊立強認為,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向大眾生活、企業經營、政府管理、教育培訓等各個領域滲透和擴展。他指出,疫情結束后疫病防控體系的完善和改革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成為疫情過后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早在2003年防控SARS阻擊戰中,就有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不少企業為了‘活命’被迫自我進化,最后沖破困境化繭成蝶。”王琛偉表示,疫情在給一些行業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未必不是行業整合、升級的一個時機。“只要這些企業沒有在疫情中倒下去,那么疫情過后一些‘憋了很久’的經濟活動將集中暴發。疫情過后也會有較強經濟反彈。”
專家還認為,通過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政府治理能力將有較大提升,有利于中長期內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疫情發生以來,各級政府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對中方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從疫情防護到病患救治,直至宣傳教育,這個極為復雜的過程恰恰是對政府部門的一次‘大考’和鍛煉,政府治理能力將由此得到提升。”楊立強說。
精準施策應對影響
“有效阻斷疫情傳播,是減少疫情對經濟影響最有效的措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訊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控制住疫情,加大國際疫情通報和信息共享,加強國際病毒、疫苗、試劑的聯合攻關,及早推出疫苗,更早控制疫情,讓大家集中精力回到經濟主戰場。
楊立強建議,在疫情期間,應采取有力措施切實降低物流受沖擊的程度,在保障群眾生活需要的同時保證企業供應鏈的有效運轉。同時,可以采取措施允許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異地虛擬商務,如虛擬會議、居家辦公等,提升電子政務便利化水平。
“當前,迫切需要通過釋放積極的政策信號,引導公眾預期,堅定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經濟平穩發展。”楊立強說。
王琛偉認為,有必要強化特殊時期的經濟監測預警工作。及時跟蹤分析疫情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發展情況。及時發現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新變化、新情況,針對特殊情況、緊急情況,認真研究對策措施,切實做好應對工作。
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
專家表示,針對此次疫情采取的經濟措施,既要立足解決當前緊迫的現實問題,又要著眼經濟長遠的高質量發展,堅決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擴張經濟措施,堅決避免再次走到粗放式投資拉動的老路上。
“一些不受疫情影響的項目建設,前期工作要做實做好。疫情過后可能會迎來一波經濟反彈,相關受疫情影響的投資建設項目都會加快建設,要提前進行布局謀劃。”王琛偉表示,對于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可以謀劃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道路、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
盛朝訊建議,應加快新支柱產業培育和“新基建”建設。例如,大力發展辦公自動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適應5G、智能網聯汽車、量子通信、電子商務、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產業發展需求。同時,加快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支撐產業及社會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發展。
王小廣還認為,疫情結束后有必要進一步改革假期制度,應適當增加年中的假期,如7、8月普遍設暑假制度等,這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促進消費都有積極作用。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出來,制度創新尚有較大的挖掘空間,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也還有較大的回旋余地。中國經濟在經歷疫情等考驗之后,抗風險能力和韌性必會得到進一步增強。”楊立強說。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ID:jjrbwx)
為有效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河北泰能鴻森醫療科技有限公司開足馬力生產,確保醫用手套及時供應。趙永輝攝(中經視覺)
一問:經濟基本盤能穩住嗎?
短期干擾不影響中長期趨勢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屬于短期外部沖擊,對經濟中長期發展趨勢影響不大。”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部副主任王小廣表示,一般而言,一國發生重大突發事件必然會對短期經濟發展產生一定負面影響,但不會對中長期經濟產生實質性影響,待沖擊平息后,經濟社會活動將一切回歸正常。
專家分析認為,從產業來講,短期內對2月份、3月份的服務業影響較大,其中旅游業、餐飲業、酒店業和航空業受影響最大;由于快遞暢通性下降,包括網購在內的商業零售業會受到較大影響。對于工業和建筑業來說,一季度稍有影響,主要體現在2月份,3月份可恢復正常。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楊立強表示,“封城”、限制人員流動、企業停產停工等舉措會使我國經濟在短期內受到沖擊,但這些舉措有利于防控疫情。疫情期間被壓抑的需求將在疫情過后集中反彈,帶動經濟回升,預計下半年我國經濟將逐漸回暖。從中長期看,疫情不會改變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大趨勢。
“此次疫情可視為一個短期的經濟沖擊,使總需求和總供給曲線有一個短期平移。但是,隨著時間延長,沖擊將逐漸減弱,經濟增長終究還是要回到原有的軌跡。因此,長期內不影響經濟向好的根本趨勢。”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王琛偉說。
二問:中小企業能撐住嗎?
中小企業將承受較大壓力
受疫情影響,春節假期延長、人員流動受限、各地延遲復工,疫情對我國經濟的短期沖擊不可避免。特別是當前消費需求短期內下滑,已給不少地區的餐飲、旅游、娛樂等服務行業造成明顯影響。專家普遍認為,受此次疫情影響嚴重的市場主體正面臨較大生存壓力,尤其是中小型制造業、服務業企業,值得重點關注。
楊立強認為,消費需求下滑可能導致部分中小企業因缺少訂單出現現金流問題。需要注意的是,人員流動受限還直接或間接導致全國物流成本上升,在短期內推高物價的同時,還有可能導致部分企業供應鏈和節后返工受其影響,抬升企業生產成本。王小廣則認為,一些小微服務型企業或因難以承受短期沖擊,可能出現倒閉的情況。
此外,疫情期間的外貿出口和投資活動也可能會受到一定影響。王琛偉表示,客觀來講,一些國家可能會因限制疫情傳播,在一段時期內對我國出口商品提出限制條件。與此同時,投資活動可能會放緩步伐,由于近期很多經濟活動都會受到限制,投資項目前期報建手續可能推遲,直接影響到項目建設進度。
重點幫扶困難中小企業
“在當前經濟承壓下行的大背景下,政府亟需出臺一些針對性的舉措,尤其是需要對中小企業、受影響較大的行業,在稅費、金融和社保等方面給予支持性政策,幫助特定企業、行業、地區、人群渡過難關,以減小此次疫情對中國經濟發展影響。”王小廣說。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迅認為,一方面,銀行要讓利給實體經濟,通過降息降利減少企業財務成本。無論對于個人貸款還是企業貸款,都要給與一個特殊時期的延期,避免資金鏈斷裂,導致企業或個人破產倒閉潮。另一方面,不要飲鴆止渴。堅持“房住不炒”政策不動搖。
楊立強表示,疫情結束后,建議采取減稅、補貼等措施進一步刺激消費,扶持和幫助受影響的服務業企業恢復生產經營,疏解就業壓力。通過多種形式的政策措施,扶持受影響較大的制造業企業和外貿企業。
三問:如何在疫情中化危為機?
應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
雖然此次疫情對經濟的短期沖擊不可避免,但不能過分夸大其負面影響,我們應當看到其中潛在的積極因素,比如一些行業正在努力化危為機。
“在疫情影響下,電子商務、電子政務、居家辦公、虛擬會務/商務、線上教學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將迎來新一輪快速發展。”楊立強認為,基于互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向大眾生活、企業經營、政府管理、教育培訓等各個領域滲透和擴展。他指出,疫情結束后疫病防控體系的完善和改革以及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將成為疫情過后重要的經濟增長點。
“早在2003年防控SARS阻擊戰中,就有騰訊、京東、阿里巴巴等不少企業為了‘活命’被迫自我進化,最后沖破困境化繭成蝶。”王琛偉表示,疫情在給一些行業帶來負面影響的同時,也未必不是行業整合、升級的一個時機。“只要這些企業沒有在疫情中倒下去,那么疫情過后一些‘憋了很久’的經濟活動將集中暴發。疫情過后也會有較強經濟反彈。”
專家還認為,通過此次疫情防控阻擊戰,政府治理能力將有較大提升,有利于中長期內優化提升營商環境。“疫情發生以來,各級政府本著對人民健康高度負責的態度,采取了最全面、最嚴格的防控舉措,世界衛生組織及許多國家對中方的做法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從疫情防護到病患救治,直至宣傳教育,這個極為復雜的過程恰恰是對政府部門的一次‘大考’和鍛煉,政府治理能力將由此得到提升。”楊立強說。
精準施策應對影響
“有效阻斷疫情傳播,是減少疫情對經濟影響最有效的措施。”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所副主任盛朝訊認為,當前最重要的是控制住疫情,加大國際疫情通報和信息共享,加強國際病毒、疫苗、試劑的聯合攻關,及早推出疫苗,更早控制疫情,讓大家集中精力回到經濟主戰場。
楊立強建議,在疫情期間,應采取有力措施切實降低物流受沖擊的程度,在保障群眾生活需要的同時保證企業供應鏈的有效運轉。同時,可以采取措施允許和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異地虛擬商務,如虛擬會議、居家辦公等,提升電子政務便利化水平。
“當前,迫切需要通過釋放積極的政策信號,引導公眾預期,堅定信心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保障經濟平穩發展。”楊立強說。
王琛偉認為,有必要強化特殊時期的經濟監測預警工作。及時跟蹤分析疫情期間的主要經濟指標情況、企業在疫情期間的發展情況。及時發現疫情給經濟帶來的新變化、新情況,針對特殊情況、緊急情況,認真研究對策措施,切實做好應對工作。
做好中長期發展規劃
專家表示,針對此次疫情采取的經濟措施,既要立足解決當前緊迫的現實問題,又要著眼經濟長遠的高質量發展,堅決避免大水漫灌式的擴張經濟措施,堅決避免再次走到粗放式投資拉動的老路上。
“一些不受疫情影響的項目建設,前期工作要做實做好。疫情過后可能會迎來一波經濟反彈,相關受疫情影響的投資建設項目都會加快建設,要提前進行布局謀劃。”王琛偉表示,對于人口流入地區的都市圈,可以謀劃適當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加大對道路、教育、醫療等行業的投資,以刺激需求、穩定就業、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經濟潛在增長率。
盛朝訊建議,應加快新支柱產業培育和“新基建”建設。例如,大力發展辦公自動化、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等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適應5G、智能網聯汽車、量子通信、電子商務、在線醫療、遠程教育等產業發展需求。同時,加快構建以新一代信息技術和以數字化為核心的新型基礎設施,支撐產業及社會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發展。
王小廣還認為,疫情結束后有必要進一步改革假期制度,應適當增加年中的假期,如7、8月普遍設暑假制度等,這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促進消費都有積極作用。
“從中長期看,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尚未充分釋放出來,制度創新尚有較大的挖掘空間,我國的宏觀經濟政策也還有較大的回旋余地。中國經濟在經歷疫情等考驗之后,抗風險能力和韌性必會得到進一步增強。”楊立強說。
來源:經濟日報微信公眾號(ID:jjrbwx)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