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當前,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正在積極依托軟硬件產品及系統,加快制造業要素和資源的識別交互與信息集成,針對不同行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推動制造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2015年11月16日,美國ArevoLabs公司推出機器人增材制造平臺,將6軸機器人與3D打印技術、軟件套件和末端執行器件相結合,提供3D打印整體解決方案;羅克韋爾自動化推出的企業制造智能(EMI)軟件便于用戶無縫訪問數據并進行可視化交互與共享。德國倍福(Beckhoff)推出的基于PC的CNC控制系統采用開放集成的軟硬件平臺,可根據具體要求進行柔性化擴展,并支持互聯網、大數據和云服務等功能。
針對于此,結合當前q*智能制造的發展現狀,圍繞跨國企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發展趨勢,其加速提升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對我中企業也具有重要意義。
制造業流程智能化改造加速
目前,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正在加快制造業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以實現協同化生產與可視化管控。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化生產設備的集成應用,能夠促進企業對傳統制造業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推動生產管理的協同化、可視化和網絡化發展。跨國企業依托軟硬件產品及系統,實現人、設備、材料等生產要素和資源的相互識別、實時交互、信息集成,能夠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縮短產品周期,節約資源成本。
施耐德電氣推出的WonderwareIntelligence2014R2企業制造智能(EMI)軟件解決方案能夠對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實時收集、計算、存儲和更新,通過定制的儀表盤對KPI進行可視化監測分析,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操作成本;羅克韋爾自動化推出的EMI軟件FactoryTalkVantagePoint可提供引導式工作流來存儲信息,有助于用戶無縫訪問基于Logix的數據并進行可視化交互與共享。
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提升
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正在提升其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能力,推動其產品與服務的柔性化集成。
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加速產品迭代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步伐,根據用戶實際需求提供“產品+服務”的一體化、柔性化、定制化解決方案。產品智能化程度日益提升,為服務智能化提供了前提條件,跨國企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和用戶需求的深度挖掘,能夠實現從產品到服務的柔性化集成,為用戶提供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服務。
德國倍福自動化(Beckhoff)推出的基于PC的CNC控制系統采用開放集成的軟硬件平臺,可根據具體要求精確調整,完成所有自動化和CNC任務,其高動態伺服技術、緊湊型伺服端子模塊和系統集成安全解決方案增加了產品的可擴展性,可支持大數據、互聯網和云服務等功能。
業務與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促進業務調整與產業結構優化,為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發展方向。
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產業結構變革步伐逐步加快,企業通過提升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能夠加快產品線優化和業務結構轉變,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發展方向。一方面,跨國企業通過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能夠加快實現從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針對不同行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有利于企業加快向新興業務領域布局延伸,為企業開辟新市場、尋求新的增長空間提供突破方向。
通用電氣(GE)將原有的自動化控制業務與阿爾斯通的電力與電網業務整合,設立新的業務平臺Automation&Controls,以實現機器、數據和人的互聯,為用戶提供工業軟件、分布式控制系統、流程安全系統和技術支持服務等電力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
工業領域需求日益提升
工業領域各環節智能制造需求日益提升,自動化企業將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隨著生產、裝配、物流等各環節對智能制造需求的逐漸提升,工業自動化企業將在傳感、控制等技術優勢的基礎上,以工業機器人為載體,針對不同行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和范圍正逐步擴大,從傳統的加工、搬運、裝配等環節加速向物流管理等方向延伸,工業自動化企業將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結合軟硬件配套設施,針對細分行業領域,提供涵蓋生產、裝配、物流等環節的系統解決方案。
施耐德電氣與沈陽通用機器人以并聯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和自動導引車等產品為重點,開拓智能物流裝備市場,推動物流行業實現智能化升級;日本歐姆龍公司2億美元收購美國愛德普公司,通過整合愛德普在智能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優勢,為汽車、數字設備、食品飲料加工和包裝等行業提供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
工業軟件與硬件融合創新加速
工業軟件平臺與硬件設備加速融合創新,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將成為工業物聯網重點發展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正在加快工業軟件、系統平臺、模塊器件、基礎設施等軟硬件產品的綜合集成步伐,軟硬件結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將成為工業物聯網重點發展方向。工業物聯網需要解決實時信息采集、高速網絡傳輸、海量數據處理、智能控制管理等一系列難題,單純依靠軟件或硬件難以解決,需要通過軟硬件融合集成的方式,形成綜合一體化的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
通用電氣(GE)與日本三井物產在礦山運營方面開展物聯網合作,利用工業傳感器收集礦山機械和運輸車輛的運行數據,通過網絡設備和工業軟件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對機械設備的運行優化和故障預警;美國國家儀器公司(NI)推出的可重配置I/O架構嵌入式平臺集成了智能控制器、通信模塊、LabVIEW以及分析軟件,有利于快速部署工業物聯網的高級監測和控制應用。
工業網絡信息安全形勢日趨嚴峻
工業網絡信息安全形勢日趨嚴峻,信息技術企業將通過資源整合為工控系統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當前,工業控制系統的網絡環境正面臨嚴峻威脅,半導體芯片廠商、互聯網公司、軟件開發與服務提供商等信息技術企業將通過跨界合作與并購,加快安全技術與產品等優勢資源的整合,為工業控制系統提供信息安全整體解決方案。目前已有部分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圍繞工業網絡系統、智能硬件終端和工業安全軟件等方面,積極開展跨界合作研究。
英特爾將其McAfee安全技術與霍尼韋爾的工業網絡安全解決方案相結合,為客戶提供包括增強版安全軟件、企業安全管理器和新一代防火墻等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以保護其控制系統免受惡意軟件侵擾;趨勢科技3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網絡安全業務TippingPoint,通過對雙方安全產品和業務的整合,為客戶提供跨越終端、網絡數據中心和云端的信息安全服務與解決方案。
對國內智能制造領域企業的建議
一是加大資本投入,注重軟硬件產品協同研發。
以自身技術優勢為基礎,圍繞信息采集、網絡傳輸、數據處理、控制管理等重點難題開展技術攻關,加大可持續研發資金投入,以工業軟件、系統平臺、模塊器件和基礎設施等軟硬件產品為突破口,綜合運用多種研發平臺,提升軟硬件一體化協同研發能力,逐步建立市場競爭優勢。
二是開展跨界合作,推動技術和產品資源整合。
充分發揮工業自動化企業、半導體廠商、軟件開發商、互聯網公司等各自優勢資源,以工業網絡系統、智能硬件終端、工業安全軟件、網絡數據中心和云端安全服務等重點領域為著力點,積極開展資本并購與跨界合作,加強信息安全領域解決方案的資源共享與技術合作,推動行業資源整合。
三是加強應用集成,實現產品與服務模式創新。
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快產品迭代創新與服務模式創新,在深度挖掘行業和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從產品到服務的柔性化集成,為用戶提供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企業由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升級。
(本文作者為機械工業信息中心信息化推進處高級咨詢師)
相關報道
工業4.0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工業4.0來了,有人預計,它能10年內淘汰所有傳統產業,將引起社會生活的巨大革命。那么,這一輪浪潮中的中國制造,會有什么樣的命運?
工業4.0是由德國率先提出。金融危機后,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經濟都萎靡不振,但德國依靠制造業,不但失業率低且經濟增長迅速,這讓德國政府意識到制造業是維持德國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頂梁柱”。于是,2013年4月,德國政府推出《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隨后,世界各國高度關注并紛紛開始布局,爭取制造業話語權:美國在2014年12月推出“工業互聯網”戰略,將虛擬網絡與實體連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產系統;日本于2015年1月23日推出《機器人新戰略》;法國推出“新工業法國”方案;中國也于2015年出臺《中國制造2025》十年戰略規劃。
眾所周知,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1.0)發生在英國,工業1.0是透過蒸汽推動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2.0)是由電力推動大規模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3.0)是由電子信息技術推動自動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叫做智能化。過去在工業1.0、2.0到3.0的時代,一定要通過原料、機械設備、工廠、運輸、銷售五大模塊,都是固定的環節,缺一不可。而“工業4.0”是應用物聯網、智能化等新技術提高制造業水平,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通過決定生產制造過程等的網絡技術,實現實時管理。它“自下而上”的生產模式革命,不但節約創新技術、成本與時間,還擁有培育新市場的潛力與機會。
工業4.0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原材料(物質)”=“信息”。具體來講,就是工廠內采購來的原材料,被“貼上”一個標簽:這是給A客戶生產的XX產品,XX項工藝中的原材料。準確來說,是智能工廠中使用了含有信息的“原材料”,實現了“原材料(物質)”=“信息”,制造業終將成為信息產業的一部分。
工業4.0的目標是智能制造,延伸智能到具體的工廠,就是智能工廠。在智能工廠,第一個是機器生產機器,或者說自己生產自己。第二個就是無人工廠,或者是黑燈工廠,或百分百全智能工廠,人與智能機器并存。智能工廠是現代工廠發展的新階段,是在數字化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來加強信息和服務。智能工廠有三大特征:第一個特征是信息基礎設施高度互聯,包括生產設備、機器人、操作人員、物料和成品;第二是制造過程數據具備實時性,生產數據具有平穩的特點,數據的存儲與處理也具有實時性;第三是可以利用存儲的數據從事數據挖掘分析,有自學習功能,還可以改善不優化制造工藝過程。智能工廠的發展趨勢是從柔性化到敏捷化到智能化再到信息化。
商業模式對制造業來說至關重要。在工業4.0時代,未來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就是以解決顧客問題為主。所以說,未來制造企業將不僅僅進行硬件的銷售,還通過提供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智能化改造加速 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值,這就是軟性制造。而帶有“信息”功能的系統成為硬件產品新的核心,意味著個性化需求、批量定制制造將成為潮流。制造業的企業家們要在制造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服務,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走“軟性制造+個性化定制”的道路。如此,我國制造業企業才能跟上q*工業革命步伐,由“中國制造”真正轉型為“中國智造”。
在要素驅動馬力不足之下,智能制造已成各地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救命稻草”。已召開的地方“兩會”中,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重慶、天津、上海均提到智能制造的相關布局。其中,機器人產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高端制造業更是搶手貨,成為地方布局制造業的必占高地。
來源:中國工業報
【壓縮機網】當前,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正在積極依托軟硬件產品及系統,加快制造業要素和資源的識別交互與信息集成,針對不同行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推動制造業的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2015年11月16日,美國ArevoLabs公司推出機器人增材制造平臺,將6軸機器人與3D打印技術、軟件套件和末端執行器件相結合,提供3D打印整體解決方案;羅克韋爾自動化推出的企業制造智能(EMI)軟件便于用戶無縫訪問數據并進行可視化交互與共享。德國倍福(Beckhoff)推出的基于PC的CNC控制系統采用開放集成的軟硬件平臺,可根據具體要求進行柔性化擴展,并支持互聯網、大數據和云服務等功能。
針對于此,結合當前q*智能制造的發展現狀,圍繞跨國企業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發展趨勢,其加速提升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對我中企業也具有重要意義。
制造業流程智能化改造加速
目前,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正在加快制造業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以實現協同化生產與可視化管控。
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智能化生產設備的集成應用,能夠促進企業對傳統制造業流程的智能化改造,推動生產管理的協同化、可視化和網絡化發展。跨國企業依托軟硬件產品及系統,實現人、設備、材料等生產要素和資源的相互識別、實時交互、信息集成,能夠大幅提升生產效率,縮短產品周期,節約資源成本。
施耐德電氣推出的WonderwareIntelligence2014R2企業制造智能(EMI)軟件解決方案能夠對生產制造過程中的數據進行實時收集、計算、存儲和更新,通過定制的儀表盤對KPI進行可視化監測分析,有效提高生產效率,降低操作成本;羅克韋爾自動化推出的EMI軟件FactoryTalkVantagePoint可提供引導式工作流來存儲信息,有助于用戶無縫訪問基于Logix的數據并進行可視化交互與共享。
產品和服務創新能力提升
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正在提升其產品和服務模式的創新能力,推動其產品與服務的柔性化集成。
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加速產品迭代創新和服務模式創新步伐,根據用戶實際需求提供“產品+服務”的一體化、柔性化、定制化解決方案。產品智能化程度日益提升,為服務智能化提供了前提條件,跨國企業通過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和用戶需求的深度挖掘,能夠實現從產品到服務的柔性化集成,為用戶提供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服務。
德國倍福自動化(Beckhoff)推出的基于PC的CNC控制系統采用開放集成的軟硬件平臺,可根據具體要求精確調整,完成所有自動化和CNC任務,其高動態伺服技術、緊湊型伺服端子模塊和系統集成安全解決方案增加了產品的可擴展性,可支持大數據、互聯網和云服務等功能。
業務與產業結構得到優化
促進業務調整與產業結構優化,為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發展方向。
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產業結構變革步伐逐步加快,企業通過提升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能力,能夠加快產品線優化和業務結構轉變,為企業轉型升級提供發展方向。一方面,跨國企業通過提供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能夠加快實現從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升級。另一方面,通過針對不同行業提供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有利于企業加快向新興業務領域布局延伸,為企業開辟新市場、尋求新的增長空間提供突破方向。
通用電氣(GE)將原有的自動化控制業務與阿爾斯通的電力與電網業務整合,設立新的業務平臺Automation&Controls,以實現機器、數據和人的互聯,為用戶提供工業軟件、分布式控制系統、流程安全系統和技術支持服務等電力自動化系統解決方案。
工業領域需求日益提升
工業領域各環節智能制造需求日益提升,自動化企業將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提供系統解決方案。
隨著生產、裝配、物流等各環節對智能制造需求的逐漸提升,工業自動化企業將在傳感、控制等技術優勢的基礎上,以工業機器人為載體,針對不同行業提供系統解決方案。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領域和范圍正逐步擴大,從傳統的加工、搬運、裝配等環節加速向物流管理等方向延伸,工業自動化企業將以工業機器人為核心,結合軟硬件配套設施,針對細分行業領域,提供涵蓋生產、裝配、物流等環節的系統解決方案。
施耐德電氣與沈陽通用機器人以并聯機器人、碼垛機器人和自動導引車等產品為重點,開拓智能物流裝備市場,推動物流行業實現智能化升級;日本歐姆龍公司2億美元收購美國愛德普公司,通過整合愛德普在智能工業機器人領域的技術和產品優勢,為汽車、數字設備、食品飲料加工和包裝等行業提供完整的系統解決方案。
工業軟件與硬件融合創新加速
工業軟件平臺與硬件設備加速融合創新,軟硬一體化解決方案將成為工業物聯網重點發展方向。
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創新應用,正在加快工業軟件、系統平臺、模塊器件、基礎設施等軟硬件產品的綜合集成步伐,軟硬件結合的一體化解決方案將成為工業物聯網重點發展方向。工業物聯網需要解決實時信息采集、高速網絡傳輸、海量數據處理、智能控制管理等一系列難題,單純依靠軟件或硬件難以解決,需要通過軟硬件融合集成的方式,形成綜合一體化的工業物聯網解決方案。
通用電氣(GE)與日本三井物產在礦山運營方面開展物聯網合作,利用工業傳感器收集礦山機械和運輸車輛的運行數據,通過網絡設備和工業軟件平臺進行大數據分析,實現對機械設備的運行優化和故障預警;美國國家儀器公司(NI)推出的可重配置I/O架構嵌入式平臺集成了智能控制器、通信模塊、LabVIEW以及分析軟件,有利于快速部署工業物聯網的高級監測和控制應用。
工業網絡信息安全形勢日趨嚴峻
工業網絡信息安全形勢日趨嚴峻,信息技術企業將通過資源整合為工控系統提供整體解決方案。
當前,工業控制系統的網絡環境正面臨嚴峻威脅,半導體芯片廠商、互聯網公司、軟件開發與服務提供商等信息技術企業將通過跨界合作與并購,加快安全技術與產品等優勢資源的整合,為工業控制系統提供信息安全整體解決方案。目前已有部分智能制造領域跨國企業圍繞工業網絡系統、智能硬件終端和工業安全軟件等方面,積極開展跨界合作研究。
英特爾將其McAfee安全技術與霍尼韋爾的工業網絡安全解決方案相結合,為客戶提供包括增強版安全軟件、企業安全管理器和新一代防火墻等在內的整體解決方案,以保護其控制系統免受惡意軟件侵擾;趨勢科技3億美元收購惠普旗下網絡安全業務TippingPoint,通過對雙方安全產品和業務的整合,為客戶提供跨越終端、網絡數據中心和云端的信息安全服務與解決方案。
對國內智能制造領域企業的建議
一是加大資本投入,注重軟硬件產品協同研發。
以自身技術優勢為基礎,圍繞信息采集、網絡傳輸、數據處理、控制管理等重點難題開展技術攻關,加大可持續研發資金投入,以工業軟件、系統平臺、模塊器件和基礎設施等軟硬件產品為突破口,綜合運用多種研發平臺,提升軟硬件一體化協同研發能力,逐步建立市場競爭優勢。
二是開展跨界合作,推動技術和產品資源整合。
充分發揮工業自動化企業、半導體廠商、軟件開發商、互聯網公司等各自優勢資源,以工業網絡系統、智能硬件終端、工業安全軟件、網絡數據中心和云端安全服務等重點領域為著力點,積極開展資本并購與跨界合作,加強信息安全領域解決方案的資源共享與技術合作,推動行業資源整合。
三是加強應用集成,實現產品與服務模式創新。
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信息技術,加快產品迭代創新與服務模式創新,在深度挖掘行業和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實現從產品到服務的柔性化集成,為用戶提供涵蓋產品全生命周期的定制化服務和解決方案,推動企業由生產型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業轉型升級。
(本文作者為機械工業信息中心信息化推進處高級咨詢師)
相關報道
工業4.0帶來的挑戰與機遇
工業4.0來了,有人預計,它能10年內淘汰所有傳統產業,將引起社會生活的巨大革命。那么,這一輪浪潮中的中國制造,會有什么樣的命運?
工業4.0是由德國率先提出。金融危機后,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經濟都萎靡不振,但德國依靠制造業,不但失業率低且經濟增長迅速,這讓德國政府意識到制造業是維持德國經濟增長不可或缺的“頂梁柱”。于是,2013年4月,德國政府推出《保障德國制造業的未來:關于實施工業4.0戰略的建議》。隨后,世界各國高度關注并紛紛開始布局,爭取制造業話語權:美國在2014年12月推出“工業互聯網”戰略,將虛擬網絡與實體連接,形成更具有效率的生產系統;日本于2015年1月23日推出《機器人新戰略》;法國推出“新工業法國”方案;中國也于2015年出臺《中國制造2025》十年戰略規劃。
眾所周知,第一次工業革命(工業1.0)發生在英國,工業1.0是透過蒸汽推動機械化;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2.0)是由電力推動大規模生產;第三次工業革命(工業3.0)是由電子信息技術推動自動化;第四次工業革命(工業4.0)叫做智能化。過去在工業1.0、2.0到3.0的時代,一定要通過原料、機械設備、工廠、運輸、銷售五大模塊,都是固定的環節,缺一不可。而“工業4.0”是應用物聯網、智能化等新技術提高制造業水平,將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通過決定生產制造過程等的網絡技術,實現實時管理。它“自下而上”的生產模式革命,不但節約創新技術、成本與時間,還擁有培育新市場的潛力與機會。
工業4.0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原材料(物質)”=“信息”。具體來講,就是工廠內采購來的原材料,被“貼上”一個標簽:這是給A客戶生產的XX產品,XX項工藝中的原材料。準確來說,是智能工廠中使用了含有信息的“原材料”,實現了“原材料(物質)”=“信息”,制造業終將成為信息產業的一部分。
工業4.0的目標是智能制造,延伸智能到具體的工廠,就是智能工廠。在智能工廠,第一個是機器生產機器,或者說自己生產自己。第二個就是無人工廠,或者是黑燈工廠,或百分百全智能工廠,人與智能機器并存。智能工廠是現代工廠發展的新階段,是在數字化基礎上,利用物聯網技術和設備監控技術,來加強信息和服務。智能工廠有三大特征:第一個特征是信息基礎設施高度互聯,包括生產設備、機器人、操作人員、物料和成品;第二是制造過程數據具備實時性,生產數據具有平穩的特點,數據的存儲與處理也具有實時性;第三是可以利用存儲的數據從事數據挖掘分析,有自學習功能,還可以改善不優化制造工藝過程。智能工廠的發展趨勢是從柔性化到敏捷化到智能化再到信息化。
商業模式對制造業來說至關重要。在工業4.0時代,未來制造業的商業模式就是以解決顧客問題為主。所以說,未來制造企業將不僅僅進行硬件的銷售,還通過提供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來獲取更多的附加價智能化改造加速 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值,這就是軟性制造。而帶有“信息”功能的系統成為硬件產品新的核心,意味著個性化需求、批量定制制造將成為潮流。制造業的企業家們要在制造過程中盡可能多地增加產品附加價值,拓展更多、更豐富的服務,提出更好、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走“軟性制造+個性化定制”的道路。如此,我國制造業企業才能跟上q*工業革命步伐,由“中國制造”真正轉型為“中國智造”。
在要素驅動馬力不足之下,智能制造已成各地制造業提質增效的“救命稻草”。已召開的地方“兩會”中,吉林、遼寧、內蒙古、甘肅、河北、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江蘇、浙江、福建、廣東、重慶、天津、上海均提到智能制造的相關布局。其中,機器人產業、互聯網+、新能源汽車產業等高端制造業更是搶手貨,成為地方布局制造業的必占高地。
來源:中國工業報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