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壓縮機網】“有人形容現在搞合同能源管理有三個不容易。”國家發改委環資司司長何炳光日前在北京對記者表示,中國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
【壓縮機網】
何炳光認為,節能服務產業必須通過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業態創新、融資創新和政策創新,使節能服務產業迸發出更強的活力。
“三個不容易”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節能服務產業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就。但是,也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形勢比較嚴峻。用何炳光的話說,現在搞合同能源管理有三個不容易,找項目不容易,做項目不容易,分享效益更不容易。
s*先是合同能源管理市場開拓難度加大。部分用能單位生產效益下滑,缺乏開展節能改造的壓力和動力,企業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積極性不高。
其次是技術創新能力滯后。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規模較小,缺乏自有核心技術,特別是為客戶提供整體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不足。
再次是融資瓶頸制約不容忽視。實體經濟運行困難,金融投資機構出于風險控制考慮,壓縮信貸投放規模,造成節能服務公司融資比以前更加困難,難以滿足產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z*后是節能服務市場誠信體系有待完善。部分用能單位誠信缺失,不按規定履行合同,甚至出現違約現象,挫傷了節能服務公司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節能服務公司的健康發展。
目前,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何炳光說,就像長跑比賽中運動員出現的疲勞期,只有從根本上強筋健骨,增強行業發展耐力,才能盡快度過疲勞期。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提升行業整體實力,努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何炳光表示,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業態創新、融資創新和政策創新,使節能服務產業迸發出更強活力。
多方突破謀發展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活力所在,節能服務產業也必須在多方面加快推進創新戰略。
技術產品是開展節能服務的重要支撐。節能服務公司擁有了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或技術集成能力,也就握住了開拓市場的“金鋼鉆”。通過技術改造為用能單位挖掘出實實在在的節能潛力,并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是節能服務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何炳光說,當前,節能服務公司要積極參與節能技術創新,依托產學研平臺,開展聯合攻關,圍繞高效燃燒、高效換熱、余能利用、能量系統優化和電機節能等市場應用廣、節能潛力大、需求帶動效應明顯的重點領域,加快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和產業化,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多樣化的業態模式是節能服務產業保持活力的源泉,也是節能服務公司服務水平的重要體現。何炳光認為,節能服務公司要基于市場需求,開展節能服務業態創新,在節能效益分享型、能源費用托管型和節能量保證型業態的基礎上,大力推行融資租賃、節能服務超市運營等新型業態,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能力。
此外,要依托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由提供單一技術產品向提供能源審計、節能診斷、工程設計、實施改造和咨詢評估等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轉變,打造完整的節能服務產業鏈條。資金如同工程項目的血液,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必須有充裕的資金作保障。
加強融資創新就是從根本上增強節能服務公司的造血能力。何炳光表示,各類金融、擔保機構,產業基金和風險投資要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特點,設計開發新型金融產品,拓寬節能服務融資渠道。有條件的地方要探索開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節能量交易融資。
與此同時,要強化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的合作,用足用好國際組織資金,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優惠貸款、節能服務公司滾動轉貸、股權融資等形式,支持節能服務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政策方面,節能服務產業從本質上講是政策和法規驅動型的產業。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財稅扶持政策,但是受財政支付轉型影響,必須面對現有政策紅利減少的現實,必須向政策創新要紅利,走出一條真正基于市場的新路子。
何炳光透露,政策取向將由直接扶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向培育節能服務市場轉變,發展定位由市場化機制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進一步強化對用能單位的節能法規標準約束,加強節能評估審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切實增強用能單位節能的內生動力。
政策導向仍是關鍵
任何產業發展都要依賴市場,節能環保產業也不例外。但節能環保市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市場,而是依靠法律強制和政策驅動起來的市場。沒有法規和政策,這個市場就難以自發形成,企業也難以自覺、主動履行節能環保義務。法規強制和政策驅動,既有利于刺激潛在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成為有效的現實市場,也有利于為節能環保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法規驅動有一個很好的例證,何炳光舉例說,“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標準的提高和嚴格執法,催生了煙氣脫硫產業的萌芽和發展壯大。政策引導方面,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以來,通過財政補貼推廣高效節能空調,僅一年多的時間,就使能效等級為一級或二級的高效節能空調市場份額由2008年的5%左右提高到50%左右。
不難看出,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政府要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才能為節能服務產業拓展廣闊的市場,有需求才有市場,否則產業也是無源之水。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速度、規模與國家節能減排目標要求密切相關。
國務院去年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控的十條措施,近期還將制定節能減排行動方案。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仍將開展大規模的節能減排、污染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對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產業需求。何炳光透露,今明兩年全國要節能3.2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硫230萬噸、氮氧化物260萬噸。這就是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所在。
何炳光說,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協會和節能服務公司承擔角色不同,必須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政府要為產業發展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行業協會要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節能服務企業要切實增強自身實力;節能服務產業發展要提高國際交流合作水平。
(歡迎轉載或分享,轉載請注明來自中國壓縮機網)
【壓縮機網】
何炳光認為,節能服務產業必須通過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業態創新、融資創新和政策創新,使節能服務產業迸發出更強的活力。
“三個不容易”
經過10多年的發展,我國節能服務產業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就。但是,也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形勢比較嚴峻。用何炳光的話說,現在搞合同能源管理有三個不容易,找項目不容易,做項目不容易,分享效益更不容易。
s*先是合同能源管理市場開拓難度加大。部分用能單位生產效益下滑,缺乏開展節能改造的壓力和動力,企業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積極性不高。
其次是技術創新能力滯后。大多數節能服務公司規模較小,缺乏自有核心技術,特別是為客戶提供整體系統解決方案的能力不足。
再次是融資瓶頸制約不容忽視。實體經濟運行困難,金融投資機構出于風險控制考慮,壓縮信貸投放規模,造成節能服務公司融資比以前更加困難,難以滿足產業持續發展的需要。
z*后是節能服務市場誠信體系有待完善。部分用能單位誠信缺失,不按規定履行合同,甚至出現違約現象,挫傷了節能服務公司的積極性,嚴重影響了節能服務公司的健康發展。
目前,節能服務產業的發展已經到了一個瓶頸期。何炳光說,就像長跑比賽中運動員出現的疲勞期,只有從根本上強筋健骨,增強行業發展耐力,才能盡快度過疲勞期。
“這就要求我們必須以改革創新的精神,提升行業整體實力,努力破解產業發展瓶頸。”何炳光表示,要加快推進技術創新、業態創新、融資創新和政策創新,使節能服務產業迸發出更強活力。
多方突破謀發展
創新是經濟發展的活力所在,節能服務產業也必須在多方面加快推進創新戰略。
技術產品是開展節能服務的重要支撐。節能服務公司擁有了先進適用的節能技術或技術集成能力,也就握住了開拓市場的“金鋼鉆”。通過技術改造為用能單位挖掘出實實在在的節能潛力,并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是節能服務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所在。
何炳光說,當前,節能服務公司要積極參與節能技術創新,依托產學研平臺,開展聯合攻關,圍繞高效燃燒、高效換熱、余能利用、能量系統優化和電機節能等市場應用廣、節能潛力大、需求帶動效應明顯的重點領域,加快相關技術裝備的研發、推廣和產業化,不斷增強技術創新能力。
多樣化的業態模式是節能服務產業保持活力的源泉,也是節能服務公司服務水平的重要體現。何炳光認為,節能服務公司要基于市場需求,開展節能服務業態創新,在節能效益分享型、能源費用托管型和節能量保證型業態的基礎上,大力推行融資租賃、節能服務超市運營等新型業態,進一步擴大服務范圍,提升服務能力。
此外,要依托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由提供單一技術產品向提供能源審計、節能診斷、工程設計、實施改造和咨詢評估等一攬子綜合解決方案轉變,打造完整的節能服務產業鏈條。資金如同工程項目的血液,實施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必須有充裕的資金作保障。
加強融資創新就是從根本上增強節能服務公司的造血能力。何炳光表示,各類金融、擔保機構,產業基金和風險投資要針對合同能源管理特點,設計開發新型金融產品,拓寬節能服務融資渠道。有條件的地方要探索開展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節能量交易融資。
與此同時,要強化與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等國際機構的合作,用足用好國際組織資金,通過合同能源管理優惠貸款、節能服務公司滾動轉貸、股權融資等形式,支持節能服務產業健康快速發展。
政策方面,節能服務產業從本質上講是政策和法規驅動型的產業。我國已經出臺了一系列財稅扶持政策,但是受財政支付轉型影響,必須面對現有政策紅利減少的現實,必須向政策創新要紅利,走出一條真正基于市場的新路子。
何炳光透露,政策取向將由直接扶持合同能源管理項目向培育節能服務市場轉變,發展定位由市場化機制向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進一步強化對用能單位的節能法規標準約束,加強節能評估審查,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切實增強用能單位節能的內生動力。
政策導向仍是關鍵
任何產業發展都要依賴市場,節能環保產業也不例外。但節能環保市場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市場,而是依靠法律強制和政策驅動起來的市場。沒有法規和政策,這個市場就難以自發形成,企業也難以自覺、主動履行節能環保義務。法規強制和政策驅動,既有利于刺激潛在的節能環保產業市場成為有效的現實市場,也有利于為節能環保企業的發展提供動力。
法規驅動有一個很好的例證,何炳光舉例說,“十一五”二氧化硫排放標準的提高和嚴格執法,催生了煙氣脫硫產業的萌芽和發展壯大。政策引導方面,實施節能產品惠民工程以來,通過財政補貼推廣高效節能空調,僅一年多的時間,就使能效等級為一級或二級的高效節能空調市場份額由2008年的5%左右提高到50%左右。
不難看出,促進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關鍵是政府要加大節能減排的力度,才能為節能服務產業拓展廣闊的市場,有需求才有市場,否則產業也是無源之水。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速度、規模與國家節能減排目標要求密切相關。
國務院去年印發了大氣污染防控的十條措施,近期還將制定節能減排行動方案。今后一段時期,我國仍將開展大規模的節能減排、污染治理,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必將對我國節能服務產業發展提供強勁的產業需求。何炳光透露,今明兩年全國要節能3.2億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硫230萬噸、氮氧化物260萬噸。這就是節能服務產業發展的巨大空間和潛力所在。
何炳光說,發展節能服務產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凝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協會和節能服務公司承擔角色不同,必須加強協調配合,形成合力。政府要為產業發展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行業協會要為產業發展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節能服務企業要切實增強自身實力;節能服務產業發展要提高國際交流合作水平。
(歡迎轉載或分享,轉載請注明來自中國壓縮機網)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