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機網】環保部2013年12月7日數據顯示,當日全國20個省份的10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12月8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中國多地區霧和霾橙色雙預警。持續的霧霾天氣成了社會的隱憂,也成為空氣凈化器行業發展的催化劑。
有業內人士預估,如果霧霾天氣長期大范圍持續,空氣凈化器可能會像彩電一樣成為家庭必備家電,市場容量或達到1500億元。
霧霾時代來臨,大半個中國,霧霾籠罩在天將是常態。統計顯示,今年的霧霾天已經超過50天,有網友無奈調侃,逃離北京躲霧靄,到上海霧霾還是如影隨形。霧霾天氣不是好消息,宏觀的系統化治理亟需跟上,微觀的個人預防也是必要的。早前就傳出上海大媽自治凈化器“招搖過市”的新聞。
無論是公眾的無奈樂觀主義精神,還是帶有諷喻意味的行為藝術,都要無奈承受霧霾天氣的煎熬。就像當年霧都倫敦的市民那樣,在工業革命的“副產品”中活著...好在生態文明的政策是積極的,現代人的防范意識是多維的,國人空洞哀怨沒有意義,只能積極地去面對霧霾,無論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
應對霧霾z*敏感的的市場,嗅到了空氣凈化器的商機。中國空氣經濟器市場,處于草創粗放階段,產業基礎薄弱,基本是進口產品在唱主角。但在霧霾天氣的倒逼下,一下子催活了這個市場,一些小家電企業紛紛轉行到這個行業來,形成了畸形繁榮的叢林市場。據悉,空氣凈化器的市場毛利是100%,難怪千頭萬涌,凈化器市場一下子就熱了起來。
民有所需,市場所傾,這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但是和其他市場一樣,空氣凈化器市場也要遵守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現實卻是,基于霧霾污染的殘酷,消費者往往是焦慮不安,對空氣凈化器產品有些急不可耐。因而,焦慮之下,容易產生非理性的盲從消費,從而對空氣凈化產品失去了理性判斷。若再有商家夸大其詞的廣而告之,更容易誤導消費者,刮起一股時髦但不實用的市場浮漂之風。
凈化器市場已現亂象,譬如價格虛熱,成本價只有2000元的標價7000元,進口產品更是水漲船高...消費風潮之下,自然也缺少市場監管的跟進。似乎是愿打愿挨,但卻壞了市場規矩,長此以往,空氣凈化器市場將會出現大問題。
跟風而漲,隨勢而動,是中國市場的主旋。這固然體現中國市場主體的敏感性,但也跳躍著一顆機會主義的浮蕩之心。哪里賺錢往哪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中國市場的跳躍性與浮躁性,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市場江湖。在這個隨性的江湖里,監管是游離于江湖之遠或者說脫敏于江湖的,正因為如此,中國產業走不出江湖怪圈,因而導致了產業的惡性競爭和產品質量的低下。
市場決定并不意味著監管的大撒把,尤其是脫離市場有序競爭法則的江湖惡斗,少了監管的他律,惡質產品的泛濫就是必然。
凈化器市場的亂象,現在就需要有序的監管介入,不僅僅是對劣質產品的查處,還有待產業標準的構建,以期精細化的管理引導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現時z*重要的,就是設定市場準入的底線,拿來先進市場的產業標準,將那些匆忙上馬急著搶食1500億市場蛋糕的資本浮躁者阻擋于市場門檻之外。
霧霾天氣不可能靠幾場來自西伯利亞的寒風就能吹散,也不是靠幾臺凈化器就能確保鼻子和肺的健康。天氣要“凈化”,公共治理要急起來又要注意政策性的系統聯動;凈化器市場同樣要“凈化”,對那些搶食1500億市場大蛋糕的吃相難看者,決不能讓其放馬進來,制造劣質高價的凈化器貽害眾生。
空氣凈化器經濟學,不能光講利潤,也要關愛民生。靠資本自律基本是扯淡,靠監管也可能靠譜,當然也需要理性的消費主義。
![霧霾時代的“凈化”經濟學](/uploadfile/2014/0107/20140107083907243.jpg)
【壓縮機網】環保部2013年12月7日數據顯示,當日全國20個省份的104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重度污染。12月8日,中央氣象臺繼續發布中國多地區霧和霾橙色雙預警。持續的霧霾天氣成了社會的隱憂,也成為空氣凈化器行業發展的催化劑。
有業內人士預估,如果霧霾天氣長期大范圍持續,空氣凈化器可能會像彩電一樣成為家庭必備家電,市場容量或達到1500億元。
霧霾時代來臨,大半個中國,霧霾籠罩在天將是常態。統計顯示,今年的霧霾天已經超過50天,有網友無奈調侃,逃離北京躲霧靄,到上海霧霾還是如影隨形。霧霾天氣不是好消息,宏觀的系統化治理亟需跟上,微觀的個人預防也是必要的。早前就傳出上海大媽自治凈化器“招搖過市”的新聞。
無論是公眾的無奈樂觀主義精神,還是帶有諷喻意味的行為藝術,都要無奈承受霧霾天氣的煎熬。就像當年霧都倫敦的市民那樣,在工業革命的“副產品”中活著...好在生態文明的政策是積極的,現代人的防范意識是多維的,國人空洞哀怨沒有意義,只能積極地去面對霧霾,無論生產方式還是生活方式。
應對霧霾z*敏感的的市場,嗅到了空氣凈化器的商機。中國空氣經濟器市場,處于草創粗放階段,產業基礎薄弱,基本是進口產品在唱主角。但在霧霾天氣的倒逼下,一下子催活了這個市場,一些小家電企業紛紛轉行到這個行業來,形成了畸形繁榮的叢林市場。據悉,空氣凈化器的市場毛利是100%,難怪千頭萬涌,凈化器市場一下子就熱了起來。
民有所需,市場所傾,這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但是和其他市場一樣,空氣凈化器市場也要遵守優勝劣汰的競爭法則。現實卻是,基于霧霾污染的殘酷,消費者往往是焦慮不安,對空氣凈化器產品有些急不可耐。因而,焦慮之下,容易產生非理性的盲從消費,從而對空氣凈化產品失去了理性判斷。若再有商家夸大其詞的廣而告之,更容易誤導消費者,刮起一股時髦但不實用的市場浮漂之風。
凈化器市場已現亂象,譬如價格虛熱,成本價只有2000元的標價7000元,進口產品更是水漲船高...消費風潮之下,自然也缺少市場監管的跟進。似乎是愿打愿挨,但卻壞了市場規矩,長此以往,空氣凈化器市場將會出現大問題。
跟風而漲,隨勢而動,是中國市場的主旋。這固然體現中國市場主體的敏感性,但也跳躍著一顆機會主義的浮蕩之心。哪里賺錢往哪跑,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中國市場的跳躍性與浮躁性,形成了一個獨具特色的市場江湖。在這個隨性的江湖里,監管是游離于江湖之遠或者說脫敏于江湖的,正因為如此,中國產業走不出江湖怪圈,因而導致了產業的惡性競爭和產品質量的低下。
市場決定并不意味著監管的大撒把,尤其是脫離市場有序競爭法則的江湖惡斗,少了監管的他律,惡質產品的泛濫就是必然。
凈化器市場的亂象,現在就需要有序的監管介入,不僅僅是對劣質產品的查處,還有待產業標準的構建,以期精細化的管理引導整個產業的健康發展。
現時z*重要的,就是設定市場準入的底線,拿來先進市場的產業標準,將那些匆忙上馬急著搶食1500億市場蛋糕的資本浮躁者阻擋于市場門檻之外。
霧霾天氣不可能靠幾場來自西伯利亞的寒風就能吹散,也不是靠幾臺凈化器就能確保鼻子和肺的健康。天氣要“凈化”,公共治理要急起來又要注意政策性的系統聯動;凈化器市場同樣要“凈化”,對那些搶食1500億市場大蛋糕的吃相難看者,決不能讓其放馬進來,制造劣質高價的凈化器貽害眾生。
空氣凈化器經濟學,不能光講利潤,也要關愛民生。靠資本自律基本是扯淡,靠監管也可能靠譜,當然也需要理性的消費主義。
網友評論
條評論
最新評論